
课 题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内容 (四年级)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共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等介质传播。 2.学生能够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桌面)中传播的特点,并解释相关现象(如宇航员在太空需用电子设备通信)。 科学思维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实验现象(如抽空气、贴桌听声),初步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和方式。 2.学生能基于实验证据,推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并尝试用简单语言解释日常现象(如“土电话”传声)。 探究实践 1.学生能动手操作实验(如敲鼓、音叉触水、制作“土电话”),观察并记录声音传播的现象。 2.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如对比耳朵贴桌与不贴桌的听声差异),并交流发现。 态度责任 1.学生对声音传播现象产生好奇心,愿意主动参与实验和讨论。 2.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尊重实验事实并与他人合作分享。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通过实验(如抽空气、音叉浸水)让学生理解声音必须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中传播。 2.声音通过振动传播:结合鼓面振动、音叉触水等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振动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础。 教学难点 1.抽象概念的理解:四年级学生难以直观理解“介质”和“振动”的抽象关系,需通过多个实验(如玻璃罩抽气、桌面传声)化抽象为具体。 2.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从实验中归纳共性(如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差异),需教师引导对比和总结。 教具学具 【教学准备】 教师:鼓、多媒体课件 小组:音叉(敲击小锤)、水槽、声音传播的观察记录、土电话(做好的)等。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约5分钟) 1.播放视频:展示神舟飞船宇航员在太空舱外工作的场景,重点突出他们通过头盔内的耳机和麦克风进行通话。 2.抛出核心问题(问题链起点): “同学们,我们在地球上,隔得很远只要大声喊就能听到。为什么英勇的宇航员在太空中,面对面却不能直接说话,必须使用昂贵的电子设备呢?他们的声音去哪了?” 3.聚焦课题:今天,我们就化身“小小科学家”,成立一个“太空通话调查组”,一起来破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谜题! (设计意图:利用宇航员太空通话的震撼场景创设情境,瞬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出的核心问题直指教学难点(真空不传声),并为整节课的探究活动赋予使命感和目的性。) (二) 探索实践,破解谜题 (约20分钟) 任务一:调查“空气”在声音传播中的作用 出示图片:教材中的“抽空气的闹钟”实验装置图。 引导性问题链: 1.(观察与预测)“如果我们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这个玻璃罩里,在不抽空气的情况下,我们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复习巩固: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耳朵) 2.(推理与假设)“现在,我们用抽气机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走,闹钟的声音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请你大胆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初步暴露“真空是否传声”的前概念) 3.(验证与分析)(播放实验视频或教师演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声音真的变小甚至听不见了!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传播需要空气,没有空气(真空),声音就无法传播。) 4.(建立模型)“现在谁能解释,抽走空气后,闹钟的铃声为什么传不出来了?” (引导学生用“振动”解释:闹钟在振动,但周围没有空气粒子去振动和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突破难点的关键。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预测到验证,最终自己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思考的过程。) 任务二:寻找声音的其他“传播路径” 1.提问:“空气是声音的‘通讯员’,那如果没有空气,声音就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