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素养测评(三) 1.C [解析] 机械波的传播速度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它是由介质性质决定的,与质点的振动速度无关,质点的振动速度是指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的快慢,它是周期性变化的,故A错误;衍射是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它使得我们能够在不看到声源的情况下听到声音,故B错误;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导致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当波源和观察者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加,当波源和观察者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故C正确;两列完全相同的水波相遇时的情况,在相遇区域,某些点(如P点)是两列波的波峰相遇点,此时这些点的位移最大,形成振动加强点,由于两列波完全相同,这些加强点将始终处于加强状态,故D错误. 2.A [解析] 在行走过程中,两个扩音器发出频率相同的声波相互叠加,从而出现加强区与减弱区,小明同学会听到声音发生忽强忽弱的变化,故A正确;发生干涉的条件之一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与音量无关,故B错误;声波属于机械波,波速与介质有关,在相同环境下波速相同,故C错误;根据多普勒效应,关闭一个音响,小明同学迅速跑开,小明远离声源,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的波的个数会减少,即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小,故听到声音音调降低,故D错误. 3.C [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该振子的振幅、周期分别为A=15 cm,T=1.6 s,故A错误;由振动图像可知,斜率代表速度,弹簧振子在t=0.6 s时和t=1.0 s时的速度相同,故B错误;因为周期为1.6 s,根据简谐运动的周期性可知在t=4 s时,该弹簧振子处于平衡位置,合力为零,加速度大小为零,故C正确;在t=0.6 s到t=1.0 s的时间内,该弹簧振子从平衡位置右侧运动到平衡位置左侧,所以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D错误. 4.A [解析] 由乙图知,波的传播周期为4 s,根据x=vt得振动传播到b点需要1 s,所以在0~4 s内b质点振动3 s,运动路程为s=3A=6 cm,故A正确;同理可知在第2 s末质点c开始振动,起振的方向与质点a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在4~5 s时间内质点c从平衡位置向负向最大位移处运动,加速度增大,故B错误; 4 s末质点e开始振动,第6 s末到达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振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故C错误;由图知,质点b、d相距半个波长,振动方向始终相反,故D错误. 5.A [解析] 图甲是t=0时的波的图像,由乙图知,质点P在t=0时处于平衡位置且将要向上振动,根据同侧法可以判断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由于周期为4 s,故在t=3.0 s时,质点经过四分之三个周期,P点应该处在波谷位置处,A正确. 6.D [解析] 波源O起振方向向下,t=0时,离O点10 m的质点A开始振动,方向与波源方向相同,起振方向向下,t=2 s时,质点A第3次(刚开始振动时记为第0次)回到平衡位置,根据简谐运动规律,可得此时质点A的振动方向向上,故C错误;当波传到B点时,A点第三次回到平衡位置,可知t=2 s=T+T,可得T= s,故A错误;由题意,可知波由A点传到B点经历2 s,解得波速v== m/s=5 m/s,故B错误;该列波的波长为λ=vT=5× m= m,当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比,相差不大或比波长更小时,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可知该波遇到尺寸为3 m的障碍物会发生明显衍射现象,故D正确. 7.D [解析] 由t=T时的波形图可知,波刚好传到质点P6,根据“上下坡法”,可知此时质点P6沿y轴正方向运动,波源起振的方向也沿y轴正方向,故t=0时,质点P0沿y轴正方向运动,A错误;由图可知,在t=T时质点P4处于正的最大位移处,故速度为零,B错误;由图可知,在t=T时,质点P3沿y轴负方向运动,质点P5沿y轴正方向运动,故两个质点的相位不相同,C错误;由图可知=2a,解得λ=8a,故该列绳波的波速为v==,D正确. 8.BC [解析] 由题中波的图像知,这两列波的波长不同,但都在空气中传播,波速相同,选项A错误;由λ1>λ2知,声波1更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选项B正确;由f=知,两列波的频率不同,不能发生干涉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