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4398

3.1 重力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262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重力,课时,教案,格式,2025--2026年,教科
  • cover
3.1《重力》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是力学部分的起始课。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下落现象引入,提出“为什么物体会下落”这一问题,进而引出重力的概念。通过列举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阐述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及重心等基本知识。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弹力、摩擦力以及牛顿运动定律打下基础,在整个力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知道物体下落、苹果落地等现象,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他们在初中阶段初步接触过重力概念,但理解较为浅显,常误认为“重力就是质量”或“重力方向是垂直向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矢量概念的理解尚不深入。本节课将通过实验观察、情境创设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能准确说出重力的产生原因,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能判断重力的方向,并能解释“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分析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轨迹归纳出重力方向的特点,提升归纳推理能力。 2. 能运用公式G=mg进行简单计算,并理解g的物理意义及其在不同地点的变化规律。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并参与“探究重力方向”实验,使用细线悬挂小球观察其静止时的方向。 2. 能通过实验寻找薄板状物体的重心位置,理解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到重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重力的产生原因、方向和大小的表达式。 2. 重力加速度g的意义及G=mg的应用。 难点 1. 理解“竖直向下”并非指向地心,而是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2. 理解重心的概念及其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铁架台、细线、小球、水平仪、不规则薄木板、铅笔、支架、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一)、播放视频:苹果落地与航天员漂浮 教师播放一段短视频:前半段展示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的经典画面,慢镜头呈现苹果自由下落的过程;后半段切换至国际空间站内,宇航员在舱内漂浮,喝水时水珠悬浮空中。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样是物体,为什么苹果会落向地面,而宇航员却能漂浮在空中?”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 (二)、提出驱动性问题 教师继续追问:“我们每天走路、跳跃,最终都会回到地面,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力量是什么?它来自哪里?它的方向又是怎样的?”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同时强调:“今天我们将揭开这个伴随我们一生却不曾深究的秘密———重力。” (三)、回顾已有认知 教师邀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对“重力”的初步理解。例如:“你觉得重力是什么?”“你认为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有没有可能某个地方没有重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做评判,而是将其记录在黑板一侧,作为后续探究的认知起点。 1. 观看视频,感受物体下落与失重现象的差异。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 3. 分享自己对重力的已有认识。 4. 对比他人观点,形成初步疑问。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问题意识: 表达意愿: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而富有张力的情境对比,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动机。以“苹果落地”这一科学史经典案例引入,既贴近生活又蕴含科学精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