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5510

2-2《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日期:2025-11-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716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 cover
2-2《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 《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1) 《我们的校园》作为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的课程,聚焦“用观察笔记记录校园自然事物”,既承接了单元“地球家园”的探究主线,又为后续科学观察奠定方法基础。结合实际教学实践与教案设计,从亮点、不足、改进方向三方面展开深刻反思,旨在进一步优化教学,落实低年级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教学亮点:立足课标,贴合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教案目标,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动手意愿强”的特点,在“激发兴趣、落实方法、培养思维”上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1. 情境聚焦“生活化”,激活探究内驱力 教案以“校园图片导入”“室外实地观察”为核心,精准抓住学生“熟悉校园却未系统观察”的认知缺口。课堂伊始,课件展示学生日常接触的教学楼旁的松树、操场边的小草,瞬间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以“怎样用观察笔记记录这些熟悉的事物”设问,自然聚焦本课核心任务。这种“从生活中来”的设计,避免了抽象说教,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探究兴趣从被动激发转为主动参与———后续室外观察时,有学生主动蹲下来观察蚂蚁,还会提醒同伴“别挡住阳光,不然看不清”,充分体现了情境导入的实效。 2. 观察笔记“阶梯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案将“观察笔记记录方法”拆解为“讲解要素→展示样例→实地实践”三步,符合低年级学生“从模仿到独立”的学习规律,有效突破“初步掌握观察笔记记录方法”的难点。教学中,先明确观察笔记的“时间、地点、天气、图文”六大要素,再展示教师提前绘制的“操场角落观察笔记”(标注了“9月5日、晴天、操场东侧”,画了小草和蝴蝶,文字写“小草是绿色的,蝴蝶有黄色翅膀”),让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客观记录”;随后室外观察时,学生能主动对照样例,尝试在记录单上标注日期、画简单的事物轮廓,甚至有学生用拼音补充“tài yáng hěn暖和”(太阳很暖和)。这种“先扶后放”的设计,让原本陌生的“观察笔记”变得可操作,80%以上的学生能完成包含核心要素的记录,达成了“探究实践目标”中“掌握正确记录方法”的要求。 3. 研讨环节“问题化”,渗透科学思维 教案设计的两个研讨问题———校园事物分类”“日期的重要性”,并非简单的知识问答,而是指向“分析归纳”“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培养。研讨时,学生最初只能说出“有树、有小鸟”,经教师引导“这些会生长的是一类,那阳光、石头不会生长,是另一类吗”,逐渐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标准;对于“为什么要写日期”,有学生结合当天观察到的“云朵是散开的”,提出“明天如果下雨,云不一样,写日期就能知道哪天才是这样的云”,教师再顺势总结“日期能帮我们比较变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理解”,落实了“科学思维目标”中“分析自然事物联系”的要求。 二、教学不足:细节落实与深度引导的欠缺 尽管课堂整体达成目标,但结合学生反馈和教学过程复盘,仍存在三方面不足,暴露出对低年级学生认知差异、课堂管理细节、教学目标深度的考虑不够周全: 1. 个性化指导不足,部分学生未真正掌握记录方法 教案中“组织学生观察校园一角”的设计,忽略了二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显著差异。室外观察时,能力强的学生能快速完成“画图+文字”记录,还会主动观察细节(如“松树的叶子是尖尖的”);但约20%的学生存在困难:有的不敢下笔画图,只会用文字写“有草”;有的将“观察笔记”画成了“漫画”(给小草画了眼睛),混淆了“客观记录”与“主观想象”。由于教师需要兼顾全班秩序,无法对每个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观察笔记仍不规范,未能真正理解“观察笔记是客观记录”的核心,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