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1093

2.1《固体和固体材料》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244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2026年,第三,必修,选择性,物理,高中
  • cover
2.1《固体和固体材料》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二章第一节《固体和固体材料》,是热学与材料科学交叉的重要起点。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差异,理解微观排列对宏观性质的影响,并初步了解现代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功能材料。内容由浅入深,既有基础概念建构,也有联系实际的应用拓展,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子动理论和物质结构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原子、分子层次的基本模型。但在空间想象能力和微观结构抽象思维方面仍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对“材料”多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缺乏系统分类意识。部分学生易将晶体等同于“有规则外形的物体”,忽略其本质在于内部结构的周期性排列。因此教学中需借助直观模型、动画演示与实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突破认知障碍,提升科学思维水平。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能区分晶体与非晶体,掌握单晶体与多晶体的特点,理解长程有序与短程有序的概念。 2. 认识常见功能材料(如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其在科技中的应用价值。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的物理性质差异,归纳总结其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方法。 2. 运用理想化模型构建微观结构图景,发展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力。 科学探究 1. 设计并参与“观察云母片导热各向异性”小实验,体验基于证据的推理过程。 2. 分析X射线衍射图样,推断晶体内部结构特征,培养数据解读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感受我国在新型固体材料研发领域的科技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2. 认识材料科学发展对可持续能源、信息技术等重大议题的影响,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内部微粒排列是否具有长程有序。 2. 常见功能材料的典型特性及其实用意义。 难点 1. 理解“长程有序”这一抽象概念,并将其与宏观物理性质(如各向异性)建立联系。 2. 从X射线衍射图样反推晶体结构的空间对称性。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讲授法、实验观察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云母片导热实验装置、石英晶体与玻璃样品、X射线衍射模拟软件、3D打印晶体模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 一、生活现象引思辨 (一)、展示两组实物,激发兴趣。 教师手持一块透明石英晶体与一块普通玻璃,同时置于阳光下旋转,引导学生观察两者透光效果的细微差别。随后播放一段延时视频:冬季窗玻璃上的冰花自然生长成六角形图案,而泼洒在地面上的水渍干涸后留下的痕迹却是杂乱无章的白色斑块。 提问:“同样是固态物质,为什么冰能自发形成如此规整美丽的几何图形,而干涸的水痕却毫无秩序?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秘密?” 进一步追问:“我们常说钻石恒久远,它为何如此坚硬稳定?手机芯片又是靠什么材料实现高速运算的?” 通过这一系列源于生活的现象对比,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意识到:看似普通的“固体”世界,其实蕴藏着深刻的结构奥秘。 (二)、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在学生热烈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固体和固体材料》。强调:“今天我们将揭开固体世界的‘内核’密码,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去理解它们为何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性质,并走进现代材料科学的前沿殿堂。” 1. 观察实物与视频,描述现象差异。 2. 思考并尝试解释原因。 3. 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猜想。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准确: 问题提出合理: 学习动机强烈: 设计意图 以真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