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1094

2.2《液体》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255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2026年,第三,必修,选择性,物理,高中
  • cover
2.2《液体》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二章第2节《液体》,是继气体之后对物质另一种常见聚集态———液态的深入研究。教材从液体的宏观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液体的流动性、不可压缩性及表面张力现象,并通过分子动理论解释其微观机制。内容结构清晰,由表及里,体现了“现象—规律—本质”的科学认知路径,为后续学习相变、毛细现象等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子动理论基础和热学知识,能够理解物质三态的基本区别。但在微观层面解释液体特性时仍存在困难,尤其是表面张力与分子作用力的关系较为抽象。此外,学生习惯于静态思维,对动态平衡下的液体行为缺乏直观感知。因此需借助实验演示与情境模拟增强感性认识,结合合作探究突破认知障碍,提升科学建模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并能举例说明。 2. 掌握液体表面张力的成因及其表现形式,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液体表面层分子受力不平衡导致收缩的趋势。 科学思维 1.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构建“表面层分子受力差异”这一物理模型来解释宏观现象。 2. 运用类比推理(如将液膜类比为弹性薄膜)进行合理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科学方法。 科学探究 1. 经历设计并完成“硬币承水”“回形针漂浮”“肥皂膜拉环”等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 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协作,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形成初步的实验报告与结论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感受自然界中微小力量所展现的奇妙现象,激发探索未知的兴趣与好奇心。 2. 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利用表面张力原理方面的应用价值(如喷墨打印、农药喷洒),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液体的宏观特性及其与固体、气体的区别。 2. 表面张力的概念、方向及产生原因的微观解释。 难点 1. 从分子动理论角度理解液体表面层分子间作用力的不对称性。 2. 建立“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趋于最小化”的物理图景,并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烧杯、清水、滴管、硬币、回形针、铁丝圈、棉线环、肥皂水、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神奇的水面承载力 【6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演示“硬币承水”实验: 教师手持一枚洁净的一元硬币置于讲台桌面上,拿起滴管吸取清水,缓慢地向硬币表面逐滴滴加水滴。随着水滴不断叠加,水面逐渐隆起形成一个凸起的“水包”,远远高出硬币边缘却仍未破裂溢出。当滴至第28滴时,“水包”终于崩塌,水流四散。此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枚小小的硬币竟然能承载这么多水而不立即流走,这是为什么?” 引导语:我们都知道水是流动的,按理说稍微多一点就会流下来,但刚才的现象显然违背了我们的直觉。这背后隐藏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它不仅能让水“鼓起来”,还能让轻小物体浮在水面之上。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这种力量的面纱。 (二)、播放视频片段: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滚动。 课件播放高清慢镜头视频:晨光中,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宽大的荷叶表面自由滚动,彼此碰撞后合并成更大的球状水滴,始终不浸润叶片。教师设问:“这些露珠为何呈球形?它们为什么不沾湿叶子?这和刚才硬币上的‘水包’有没有共同点?” 过渡语:古人云:“清如玉壶冰,贞如金石心。”而自然界的水,亦有其“刚强”一面。看似柔弱的液体,实则蕴藏着看不见的“筋骨”。这股力量,正是我们要探寻的———液体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