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1705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其二)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6次 大小:1807921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教案,课件,其二,上册,诵读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精准掌握诗歌字词,不仅能读准 “瑟瑟(sè)”“罹(lí)”“劲(jìng,此处为 “刚劲” 义,非 “jìn”)” 等字音,还能结合语境辨析 “一何”“罹”“凝寒” 等词的古今异义与语境义,如 “一何” 在 “风声一何盛” 中表 “多么”,凸显风力之猛,可对比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中用法;默写全诗时做到无错字、无漏句,尤其注意 “亭亭”“瑟瑟” 的叠字结构与 “罹” 的字形。 深入了解刘桢生平,不仅知晓其 “建安七子” 身份及与曹植并称 “曹刘” 的文学地位,还能结合《三国志》中 “桢以不敬被刑” 的记载,理解其 “风骨” 的现实来源;理清诗歌 “绘形 — 显性 — 喻理” 的三层脉络,能逐联分析诗人如何从外在形态描写过渡到内在品格提炼,最终升华到人生哲理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 “分层诵读法”(初读正音、再读断句、精读悟情、美读入境),结合小组讨论,从 “意象内涵”“环境作用”“手法效果” 三个维度赏析诗歌:能分析 “松柏” 意象从 “自然景物” 到 “人格象征” 的转化过程;能阐释 “谷中风”“冰霜” 不仅是真实环境,更是乱世困境与人生磨难的隐喻;能品味对比(风之盛与松之劲)、设问(岂不罹凝寒?)的表达效果,体会 “以物喻人” 的精妙。 2、开展 “意象对比探究” 活动,结合已学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杜甫《古柏行》“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等诗句,对比不同作品中 “松柏” 意象的共性(坚韧、高洁)与个性(《论语》侧重 “考验见本性”,本诗侧重 “乱世守本心”,杜诗侧重 “栋梁之责”),形成对古典诗词 “植物意象” 的系统认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结合诗歌背景与诗句细节,用流畅的文字撰写 150 字左右的赏析片段,阐述诗人 “借松柏劝勉堂弟” 与 “自抒人格追求” 的双重情感;能模仿 “托物言志” 手法,选择 “竹”“梅”“兰” 等意象,创作 2-3 句小诗或一段短文,要求明确意象象征意义,融入个人对品格的理解。 深入感悟 “松柏精神” 的当代价值:不仅能体会东汉末年士人在乱世中 “守志持节” 的气节,还能联系生活实际(如抗疫中坚守岗位的医护、逆境中坚持梦想的普通人),理解 “坚守本心、不屈不挠” 的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格追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精准掌握字词含义与诗歌默写,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诗句(如 “松柏有本性”)的深层内涵,避免对 “本性” 仅作 “自然属性” 的浅层解读。 清晰梳理 “绘形 — 显性 — 喻理” 的脉络,能逐联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描写与议论,完成从 “写物” 到 “喻人” 的过渡,理解 “比德” 手法的运用。 赏析诗歌艺术特色,重点把握 “环境烘托” 与 “对比手法” 对凸显松柏品格、表达主旨的作用,避免仅停留在手法识别,忽略其与情感、主旨的关联。 (二)教学难点 突破 “意象对比” 的深度:不仅能找出不同作品中 “松柏” 意象的表面差异,还能结合时代背景(如《论语》的春秋乱世、本诗的东汉末年、杜诗的安史之乱后),分析意象内涵差异的原因,形成 “时代影响文学意象” 的认知。 实现 “古典精神与当代生活” 的联结:避免将 “松柏精神” 仅视为古代士人的品格,而是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能具体举例说明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 “坚守本心、不屈不挠” 的精神。 【教学方法】 分层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史料印证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45 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 “画” 入诗,激活认知(6 分钟) 展示两幅对比图片:一幅是冬日校园中 “花草凋零、枝叶蜷缩” 的景象,另一幅是 “松柏挺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