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2656

4.2.2生活中的水溶液 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科学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26088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科学,4.2.2,生活,中的,水溶液,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2生活中的水溶液(第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4.2.2生活中的水溶液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溶解度的定量描述,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的密切关系,建立“物质溶解性是物质固有属性,受溶质与溶剂性质共同影响”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能运用溶质和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规律,解释生活中物质溶解能力差异的现象,强化“通过对比实验分析物质性质差异”的科学思维;能结合溶解度数据判断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发展定量分析能力。 探索实践: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出“溶质和溶剂种类对溶解性有直接影响”的结论;通过测量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度,掌握控制变量法和定量实验的操作要点。 态度责任: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溶解性实验,尊重实验数据,避免主观臆断;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并验证猜想,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度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2节《生活中的水溶液》(第2课时)。学生在上一课时已初步认识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了解了溶解现象及溶液的基本特征,并积累了“物质在水中溶解有限度”这一前概念,这为本课深入学习溶解性和溶解度奠定了知识基础。他们对生活中“糖水能无限加糖吗”“热水比冷水溶得更多吗”等现象充满好奇,具备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性因素的内在驱动力。 在认知层面,学生虽能感知溶解能力的差异,但对“溶解性”与“溶解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模糊,容易将定性描述与定量表示混淆;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困难,常误认为“有固体就是饱和”“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在学习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控制变量意识,但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溶质、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时,仍需在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与记录等方面加强指导。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借助具体实验和数据图表,逐步建立“物质溶解性受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溶解度是定量衡量标准”的科学观念,发展定量分析和科学推理能力。同时,结合校服去污、硝酸钾结晶等生活与科技实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原理应用价值的认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水和一杯汽油。如果我们将食用油分别倒入这两杯液体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为什么食用油能在汽油中溶解,却不能溶于水?这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有关?” “再看一个例子:妈妈用洗洁精洗碗时,油污很快被清除,而直接用清水却很难去除油渍。这背后是否也与物质的溶解性有关?” 利用食用油在水/汽油中溶解现象的对比实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自然引出“溶解性与溶质溶剂关系”的探究起点。 新知讲授 蔗糖溶解的实验 1.取一只烧杯,盛入20mL的水,取1药匙蔗糖放入烧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蔗糖全部溶解在水。 2.继续不断加入蔗糖并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一部分蔗糖不溶解。 一、物质的溶解性 从实验可知,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蔗糖是有限度的。更多的实验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多物质能够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物质的溶解性取决于溶解能力,在温度、溶剂一定时,溶解能力越强,能溶解的量就越多。那么,物质的溶解性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1.提出问题: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2.猜想假设:(1)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和溶质的种类有关;(2)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和溶剂的种类有关;(3)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和温度有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