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2661

4.3.1 海洋的探索 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科学上册

日期:2025-10-22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30153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科学,4.3.1,海洋,探索,教学设计,教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1 海洋的探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4.3.1 海洋的探索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海水淡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现实意义。理解反渗透法和蒸馏法的核心原理,掌握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及技术特点,了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开发方式. 科学思维:能利用反渗透法的原理解释海水淡化模拟实验中净水与废水的差异。通过蒸馏法的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类似现象。结合全球海水淡化案例,思考技术选择需综合考虑成本、能耗、环保等多维度因素,培养系统性思维。 探索实践:通过实验探究海水淡化技术的操作要点 态度责任:在实验操作中严格遵守药品取用的安全规范,尊重实验数据,避免主观臆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溶液配制任务,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节约资源、安全操作的责任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海水的淡化 海洋的探索和开发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海洋的探索》(第1课时),重点探讨海水淡化的方法及其原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在前几节课中已经学习了水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溶解性等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经验,这为理解海水淡化技术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支持。他们对“如何从海水中获取淡水”、“海洋中有何丰富资源”等问题充满好奇,适合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激发探究兴趣。然而,在认知层面,学生虽然了解一些常见的分离方法,但对于反渗透法、蒸馏法等较为复杂的海水淡化技术理解有限,容易混淆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及适用场景。此外,对于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国家依赖海水淡化作为主要饮用水源的社会现实缺乏深刻认识。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但在设计和执行模拟海水淡化的实验过程中,仍需进一步提升数据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并学会从多维度评估技术方案的优劣。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需要借助具体的实验操作、现象观察以及案例讨论,帮助其建立系统化的科学思维模式,培养定量分析能力和综合评估能力。同时,结合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及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实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未来职业规划中涉及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领域的兴趣,进而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中国拥有长达 3 . 26 万千米的海岸线,如何“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海水如何淡化?海盐如 何提取?如何让海洋成为新的牧场? 通过"中国拥有3.26万千米海岸线"等现实数据,引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创设现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海洋探索的兴趣与思考,建立学习与国家发展的联系。 新知讲授 一、海水的淡化 世界上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离海洋120km以内的区域,尽管海洋中有丰富的水,却不能直接饮用,所以海水淡化是人类追求了几百年的梦想。 1.海水淡化的相关概念 海水淡化的定义: 海水淡化是指从海水中脱盐取得淡水的过程。 海水淡化的意义: (1)截至2021年,全球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过1亿吨/日,惠及100多个国家。 (2)在一些中东国家,海水淡化水是国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3)海水淡化作为淡水资源的替代与增量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 海水淡化的方法: 目前,全球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主要包括反渗透法、蒸馏法、冷冻法等几十种方法。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全球占领了一定的市场。 2.反渗透法 反渗透膜的定义: 反渗透膜是模拟生物半透膜制成的具有一定特性的人工半透膜,是反渗透技术的核心构件。 反渗透膜的作用:反渗透膜能截留水中的各种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