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地理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862852
3.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8次
大小:76597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海陆变迁
,
教学设计
,
2025-2026
,
学年
,
教版
,
2024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2022 年新课程标准对应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案例分析不同区域地表形态变化的特征,理解海陆变迁的空间分布规律。 2.综合思维:运用地质证据、板块运动等知识,综合分析海陆变迁的成因及影响。 3.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地图探究等活动,提升观察、推理和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要求 1.运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分析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板块运动的动态过程(张裂、碰撞)及其对地形的影响(如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实际地理现象(如红海扩张、地中海缩小)。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师生活动 展示云南石林景观图,提问:“2.5 亿年前这里曾是海洋,如今为何成为石林?” 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变化。 大约在2.5亿年前,云南石林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形成了深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抬升,岩层露出水面。 在持续抬升和侵蚀过程中,石林地区逐渐形成了如今这种众峰峥嵘、千姿百态的石林奇观。 播放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科考视频,引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认知,引出 “海陆变迁” 主题。 (二)新课讲授 1. 地表形态变化(15 分钟) 教师讲解 结合课件案例(喜马拉雅山化石、夏威夷火山喷发、南海填海造陆),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三种原因: 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强调 “长期缓慢变化”(如石林形成)与 “短期剧烈变化”(如火山、地震)的区别。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东非大裂谷扩张” 等现象的成因,派代表汇报。 完成课件例题 1-2,巩固知识点(如香港填海造陆属于人类活动,非地壳运动)。 1. 下列海陆变迁不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 ) A、香港填海造陆 B、红海的形成 C、大西洋的形成 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答案 A 2. 下列因素不能直接导致海陆变迁的是( ) A、地壳的变动 B、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活动 D、全球变暖 答案 D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和即时练习,培养综合思维,突破 “地表形态变化原因” 的重点。 2. 大陆漂移假说(12 分钟) 教师引导 讲述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故事,展示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吻合图,提问:“如何证明非洲与南美洲曾连在一起?”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移动的? 学生实践 动手活动:用描图纸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观察古生物(海牛、鸵鸟)分布和地层相似性证据(如“撕碎报纸拼合” 类比)。 阅读课件 “知识窗”,讨论魏格纳的科学探究精神对学习的启示。 读一读课本P41页阅读窗,思考:现在什么技术证实了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深海探测和大地精密测量等研究结果,都有力地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大西洋以平均1.5厘米 每年的速度扩展。 魏格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假设,然后积极寻找证据论证,这是积极的科学观。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操作和故事渗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气候【课件+教学设计】—2025新教材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2025-09-18)
地形【课件+教学设计】—2025新教材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2025-09-18)
气候【课件+教学设计】—2025新教材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2025-09-18)
气候【课件+教学设计】—2025新教材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2025-09-18)
河流与湖泊【课件+教学设计】—2025新教材人教版初二地理上册(2025-09-18)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