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3545

第14课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9次 大小:707526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堂,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素材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其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渡荆门送别 素养目标 1. 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 感悟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21世纪教育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的诗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创作背景 REC HD MENU 李白少时一直生长于蜀地。他自幼饱读诗书、练习剑术,逐渐有了雄心壮志,想去外面的天地施展抱负。 开元十三年(726年),26岁的李白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离开他的家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之旅。 第一站:李白从清溪出发,下渝州,经三峡,夜间经过峨眉山时,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第二站:告别峨眉山,李白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 在经过荆门山时,李白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歌。 渡荆门送别 读诗歌 渡/荆(jīng)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xínɡ)舟。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 译 文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译 文 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 译 文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 译 文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喜爱。 品读诗歌 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此行的目的 叙 事 【起】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远景 (化静为动) 默写常考句 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2.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 【承】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跨学科融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相对参照物,船在动,而山静止不动,所以李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