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3923

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银杯》课件(共27张PPT内嵌音视频)+ 教案 (表格式)

日期:2025-11-08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1272370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案,音视频,内嵌,PPT,27张,课件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银杯》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银杯》作为一首蒙古族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活泼,歌词富有诗意,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些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学习 目标 1. 学唱《银杯》,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2. 艺术表现:通过聆听和学唱《银杯》,感受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 3.创意实践:运用打击乐编排改编歌曲片段,探索民族音乐经典新表达。 4.文化理解:体验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审美修养,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重点 学唱《银杯》,掌握短调民歌的演唱特点;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内涵。 难点 准确演唱装饰音与符点节奏;改编歌曲片段并创意表达。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一段蒙古族草原风光与民俗活动的视频,提问:“视频描述的是哪个民族?他们的音乐有何特点?” 2.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出课题《银杯》———蒙古族短调民歌。 (二)背景与歌曲简介 1.讲解蒙古族音乐体系(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宗教祭祀音乐),强调民歌与说唱为核心形式。 2.介绍《银杯》: 创作背景:齐峰作曲,常用于宴饮场合。 歌曲意象:“银杯”象征热情好客与富饶生活。 短调特点:结构短小、节奏规整、旋律悠扬。 二、歌曲学习与体验 1.初听歌曲: 播放《银杯》音频,提问:“歌曲传达了怎样的情绪?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欢快、热情,描绘宴饮欢聚场景。 2.复听歌曲: 分析歌曲结构(一段体重复结构)。 标注乐段划分,引导学生识别重复乐句。 3.学唱歌曲: 教师钢琴带唱,分句教学简谱与歌词。 强调装饰音(如滑音、颤音)的演唱技巧,示范并纠正学生发音。 带歌词完整演唱,注意强弱规律(4/4拍:强、弱、次强、弱)。 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决节奏与音准问题。 三、创意实践与改编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乐器编排 选择三角铁、铃鼓、碰铃以及小军鼓 学生自由选择 教师进行钢琴伴奏 分组:教师把学生分为:1器乐组 2歌唱组 选择一位学生进行指挥 整体演绎 四、总结与情感升华 1.师生共同总结《银杯》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2.强调蒙古族音乐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 3.结束语:“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向往与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期待下一次的文化之旅。” 五、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演唱《银杯》,录制音频或视频提交。 2.探究蒙古族其他民歌风格(如长调),写一篇简短对比报告。 3.尝试用其他乐器或方式为《银杯》创作一段前奏或间奏。 六、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学唱表现、小组合作情况。 2.结果性评价:演唱准确性、改编创意与文化理解表达的深度。 七、板书设计 主题:《银杯》———蒙古族短调民歌 关键词:热情好客、短调特点、结构分析、改编实践 乐谱片段(简谱+歌词标注) 八、教学反思 课后记录学生对节奏与装饰音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意改编兴趣,结合更多互动技术手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件网) 《银杯》 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第三课时 (湘教版)八年级 上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学唱《银杯》,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艺术表现 通过聆听和学唱《银杯》,感受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 创意实践 运用打击乐编排改编歌曲片段,探索民族音乐经典新表达。 文化理解 体验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审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