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第1-3课时 备课人 教材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理解气候特征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如农业生产与温度带)、居民生活(传统民居与降水关系)的影响,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 综合思维:从气温分布、降水变化等多要素,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对比不同区域气候差异,归纳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等特征。 区域认知:通过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如南北、东西部、夏季、冬季)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差异分析,认识区域气候特点,形成对中国气候空间、时间分布的清晰认知。 地理实践力:借助阅读气候分布图、景观图,分析气温降水数据、完成探究活动(如描绘等温线、比较两地气温)等,提升读图、析图及地理探究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分析 《中国的气候》是初中地理中国自然环境部分的重要内容。教材围绕气温的分布与变化、降水的分布与变化、气候特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展开,通过地图、景观图、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我国气候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气候对农业、河流等的影响奠定基础,是理解中国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键环节。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简单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现象有感性认识,但对气候的形成、分布等理性知识理解较浅。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喜欢探究,但综合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升。教学中需结合生活实例,设计多样活动,引导其从感性认知向理性分析过渡。 学习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气温差异的原因,理解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2.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理解季风气候显著等气候特征及成因。 4.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难点: 1.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气候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展示冬季三亚和漠河自然景观。 三亚:三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冬季,全年1至2月一般最冷,平均温度17-27℃,年平均气温在21-29℃之间。 漠河:漠河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之一,冬天温度一般在-10℃到-40℃之间,极端寒冷时可达-50℃。 提问:为什么同一时间两地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观察图片,思考原因,初步感知气候差异性。 以直观的图片情景激发兴趣,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南北季节差异,为新课铺垫。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一、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1.1月、7月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①合作探究:发放“气温探秘任务卡”,分组让学生完成。 任务一:描绘出-16℃、0℃、16℃等温线,说出1月气温的分布规律。 活动①:描画等温线,结合课本内容说出0℃等温线与我国哪些地理事物重合。 活动②:分析我国1月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 任务二:找出气温低于16℃的区域,简要说明其成因。 任务三:比较三亚、漠河两地气温状况,填写表格。 活动①:填写表格。 活动②:根据表格的数据,分析结论。 ②小结:我国冬季(1月)、夏季(7月)气温分布规律。 ③思考:结合纬度、太阳辐射、季风、地形等知识想一想为什么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温差小(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2.温度带划分 ①展示地图:“中国温度带划分图”,讲解划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