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封建时的亚洲 第 11 课 古 代 日 本 学习目标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唯物史观) 2.掌握幕府统治建立的相关史实,分析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知道封建时代日本的庄园经济、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了解幕府统治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认识到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学习他国长处以发展自己的明智之举,并认识到一个国家应该善于借鉴与学习。认识武士道的实质和日本善于学习的精神,培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地理位置环境; (1).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2).地理环境特点: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3)地理环境影响: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北海道岛 本州岛 四国岛 九州岛 “乐浪海(今日本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汉书·地理志》 汉代史籍中,日本被称为 一、6世纪前的日本 3、发展历程: 1世纪-2世纪 3世纪 5世纪 兴起: 大和出现: 基本实现统一: 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3世纪中叶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出现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北海道 汉委奴国王金印 一、6世纪前的日本 4、大和国的统治: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这个国家? 大 王 (王 室) 贵 族 平民 平民 平民 部 生产组织形式 私有领地 ②奴隶制国家 部民 地位近似奴隶 大和政权结构 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随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和国的矛盾日益暴露。 ①贵族权力过大,威胁大王统治; 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依靠贵族统治 田部 海部 从事农业 从事海洋捕捞 ①部民制 ②平民沦为部民,激起反抗。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实质:奴隶主贵族统治 二、大化改新 1.大化改新的背景: 圣德太子死后,苏我氏因功高而擅权,专横跋扈,政治腐败。7世纪前半叶,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广泛兴起。“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部民在当时是生活在最底层、地位最低下的人,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据《日本书纪》整理 7世纪前期,日本国内现状如何? ①皇权衰落;贵族实力强大,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③派遣唐使学习中国,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 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国力逐步强盛。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②隋唐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催生改革观念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隋书 倭国传》 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日本书纪》 2.隋唐时期中日交往 (1)隋朝时,日本国与隋朝交往密切。 这是日本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天皇”一词。 (2)唐朝时,日本国与唐的交往进一步频繁,即派遣唐使唐到大唐学习。 二、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 3.时间、人物:646年 孝德天皇 4.学习对像: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苏我入鹿 中臣镰足 中大兄皇子 皇极天皇 中臣镰足 中大兄皇子 苏我入鹿 “乙巳之变” 定年号为“大化”,颁布《改新之诏》。 二、大化改新 4.特点:日本效仿唐朝典章制度 5.大化改新的内容 (1)政治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