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9358

3.3《海陆的变迁-追寻海陆变迁的轨迹》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鲁教版五四制(2024)六年级地理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23136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五四,地理,六年级,2024,教版,学年
  • cover
时空的重塑者:追寻海陆变迁的轨迹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是第三章的关键构成部分。它承接了前两节对地球海陆分布大势的认知,进一步深入探究海陆面貌形成的原因,是对地球表面形态认识的深化与拓展。通过学习本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表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助于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的演变、自然资源的形成等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教材内容编排逻辑清晰,首先以“沧海桑田”引入,借助实例,直观展现海陆变迁的事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接着介绍“大陆漂移学说”,讲述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以及该学说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海陆轮廓的形成与演变。随后深入讲解“板块构造学说”,详细阐述六大板块的划分、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塑造作用,最后阐述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紧密关系。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图文并茂,配备了大量形象直观的地图、示意图以及实例资料,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原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好奇心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通过之前对“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分布”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技能,对地球的基本面貌有了宏观认识,这为学习“海陆的变迁”奠定了知识基础。 然而,本节内容涉及诸多抽象概念与复杂原理,如板块运动、地壳变动等,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同时,部分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在分析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的迁移运用等方面能力较为薄弱。此外,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主动探究精神,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课时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解释原因。 2.通过拼接大洲轮廓,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探索过程,培养科学探究 精神。 3.运用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四、评价任务 时空的重塑者:追寻海陆变迁的轨迹 侦察目标 评价任务 评价量规 结合图文资料,举例说明地 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解释原因。 评价任务一: 阅读海陆变迁的实例,思考海洋和陆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A 等级:能说出实例中海洋和陆地发生的变化,并能准确解释原因; B 等级:能说出实例中海洋和陆地发生的变化,但不能准确解释原因; C 等级:不能说出实例中海洋和陆地发生的变化 通过拼接大洲轮廓,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 漂移假说的探索过程,培养 科学探究精神。 评价任务二: 南极洲为什么会 有丰富的煤炭资 源? A 等级:结合图文资料,完整分析南极洲煤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B 等级:结合图文资料,理解南极洲煤炭资源丰富的原因和大陆漂移有关; C 等级:不能独立分析南极洲煤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运用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构造 学说的主要内容,并 用板块构造学 说解释相关 地理现象。 评价任务三: 珠穆朗玛峰长高 了,为什么? A 等级:准确分析珠穆朗玛峰海拔升高的原因。 B 等级:能够说出珠穆朗玛峰位于哪些板块交界处,但不能准确解释原因。 C 等级:不能独立分析珠穆朗玛峰海拔升高的原因。 五、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侦察了世界的地形,对地球表面形态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侦察员对喜马拉雅山脉很感兴趣,出示了自己的侦察报告,这里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喜马拉雅山上出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二是其主峰珠穆朗玛峰身高长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地理现象呢?这节课让我们化身时空的重塑者,去追寻海陆变迁的轨迹,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二)侦察任务 1: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