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易错过关(四) 1.ACD [解析] 普朗克能量子假说得出的黑体辐射公式很好地解释了黑体辐射实验规律,说明了能量的量子化,A正确;爱因斯坦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说明了光子具有能量,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子具有动量,B错误;玻尔氢原子理论中,电子只能在一系列不连续的特定轨道上运动,运动轨道的半径坐标是确定的,C正确;电子显微镜利用高速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长比可见光波长更小提高了分辨能力,D正确. 2.D [解析] α粒子偏转主要是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带正电的原子核的斥力造成的,电子的质量很小,α粒子与电子碰撞后对运动轨迹的影响可忽略不计,A、B错误;α粒子散射可以用来估算核半径,对于一般的原子核,实验确定的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5 m,而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 m,两者相差十万倍之多.可见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C错误;占原子质量绝大部分的带正电的物质集中在很小的空间范围,这样才会使α粒子在经过时受到很强的斥力,使其发生大角度的偏转,D正确. 3.C [解析] 普朗克为解释图甲的实验数据,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被称为“量子力学之父”,故A正确;如图乙,在光照下,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由图可知接的是正向电压,则无论如何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无法使电流表示数变为零,故B正确;密立根依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测量计算出普朗克常量,与普朗克根据黑体辐射得出的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一致的,故C错误;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则可以用图丙中的原子特征谱线来做光谱分析,故D正确. 4.A [解析] 设该天体发射频率为ν的光子的功率为P,根据πR2η=Nhν,得P=,选项A正确,B、C、D错误. 5.C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可见光Ⅰ的光子能量要大,即频率要高,波长短,可见光Ⅱ的光子能量低,即频率要低,波长长,根据λ=可知,可见光Ⅰ的光子动量大,选项C正确;图甲中的Hα对应的是光子频率小的可见光Ⅱ,选项A错误;图乙、图丙中,图丙的干涉条纹间距大,所以波长要长,即对应可见光Ⅱ,图乙的干涉条纹应该对应可见光Ⅰ,选项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方程hν-W0=Ek和eUc=Ek,可知可见光Ⅰ对应的电压表示数大,选项D正确. 6.AD [解析] 氢原子从4→1、3→1、2→1辐射的光子的能量都大于钨的逸出功,都能使钨产生光电效应,因此大量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子中能使钨产生光电效应的有3种,A正确;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光电管两端的加速电压减小到零,电路中的光电流不一定减小到0,因为光电子克服逸出功后,还具有一定的动能,有的光电子还能自己到达阳极,因此电路中也有一定的光电流产生,B错误;Uc=ν-,可知丙图图像的斜率为,因此可知所有能发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所作的丙图图像的斜率都应相等,可值不等于普朗克常量,C错误;从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产生光子的能量最大,为E41=E4-E1=-0.85 eV-(-13.6 eV)=12.75 eV,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m=12.75 eV-4.54 eV=8.21 eV,D正确. 7.D [解析] 原子吸收频率为ν0的光子从基态能级Ⅰ跃迁至激发态能级Ⅱ时有EⅡ-EⅠ=hν0,且从激发态能级Ⅱ向下跃迁到基态Ⅰ的过程有EⅡ-EⅠ=hν1+hν2+hν3,联立解得ν2=ν0-ν1-ν3,故选D. 8.(1)3.1×103 eV (2)1.44×104 eV (3)2.2×10-11 m [解析] (1)电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洛伦兹力,有m=evB 解得v=,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Ek=mv2== J≈3.1×103 eV (2)入射光子的能量为ε=hν=h= eV≈1.75×104 eV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得金属的逸出功为W0=hν-Ek=1.44×104 eV (3)物质波的波长为λ=== m≈2.2×10-11 m 9.(1)5 eV (2)7.75 eV (3)2.55×1014 eV或4.08×10-5 J [解析] (1)由图乙可得a光照射金属时的遏止电压 Ua=5 V 由动能定理可知,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Ekm=eUa=5 eV (2)由图乙可知a光的遏止电压最大,则可知a光光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