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素养测评(五) 1.C [解析]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不是普朗克,选项A错误;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不是原子核,选项B错误;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选项C正确;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不是中子,选项 D错误. 2.A [解析] 放射性元素无论是以单质存在还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这说明射线与核外电子无关,射线来自原子核,A项正确;α粒子散射实验能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不能说明α射线来自原子核,B项错误;放射性元素放出的γ射线和伦琴射线都是电磁波,它们都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并不能说明γ射线来自原子核,C项错误;由于α粒子带电,质量又比较大,通过气体时很容易把气体分子中的电子剥离,使气体电离,从而使验电器上的正电荷转移或中和,使箔片的张角减小,但并不能说明射线来自于原子核,D项错误. 3.C [解析] 由图可知A板带正电,B板带负电,由于α射线带正电,β射线带负电,γ射线不带电,故打在A板上的是β射线,打在B板上的是α射线,不发生弯曲的是γ射线,其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可用于治疗肿瘤,故A、B、D错误;到达A板的射线为β射线,由电子组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放出的,故C正确. 4.C [解析] 核反应堆是通过核裂变将核能转化为电能的, A错误;233Pa释放一个电子,变成233U,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233Pa核比233U核少一个质子, B错误;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镤233变成铀233的核反应方程式是PaUe,C正确;新核镤233(Pa)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伴随γ辐射, D错误. 5.D [解析] 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与β射线的穿透性都相对于γ射线较弱,不适合用作医学的放射源,故A、B错误;锝99的半衰期较短,而钴60的半衰期较长,钴60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辐射强度,更适合用作医学的放射源,故C错误,D正确. 6.C [解析] 裂变反应是指一个重核分裂为两个或更多较轻原子核、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故A错误;正电子e是核反应的产物H中不存在正电子,故B错误;由质能方程可得释放的能量为E=Δmc2=(1.007 8×4-4.002 6)×931 MeV=26.626 6 MeV,故C正确,D错误. 7.B [解析] 根据质量数与电荷数守恒,则衰变方程为Nae,所以,Mg中的A为24,Mg的中子数为12,Na的中子数为13,不相同,故A错误;设Mg的反冲速度大小为v,Y的速度是v0,由动量守恒定律得0=Mv-mv0,则有Mv=mv0,根据动能的表达式Ek=mv2=,由于两者动量大小相等,且Mg的质量大于Y的质量,则衰变后Mg的动能小于Y的动能,故B正确,D错误;钠核衰变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则Mg与Y的结合能的和大于钠核的结合能,而Y的比结合能较小,所以钠核的比结合能小于Mg的比结合能,故C错误. 8.D [解析] 两圆形轨迹外切,可知该原子核发生的是α衰变,两种新粒子均带正电,根据左手定则可知两种新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绕向相同,A错误;衰变过程动量守恒,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0=m1v1-m2v2,所以静止原子核衰变后得到的两种新粒子动量等大、反向,根据R1=,R2=,解得R1∶R2=q2∶q1,结合R1∶R2=1∶45,可知反冲核的电荷数为45×2=90,为钍核,又因为电荷数大的半径小,则反冲核的轨迹圆半径为R1,B错误;衰变过程释放的核能为E=(m-m1-m2)c2,得到的射线是α射线,但α射线在空气中电离本领较强,贯穿本领较弱,C错误;根据衰变过程中质量数守恒与电荷数守恒可知,该衰变的衰变方程可能是UHeTh,D正确. 9.BC [解析] 做示踪原子是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可以被仪器探测的特点;γ射线探伤是利用了γ射线贯穿能力很强的性质,故B、C正确. 10.BD [解析] 核反应方程应表现出中子轰击铀核,故不可简化,A错误;X的核子数为235+1-94-10=132,B正确;X的质子数为92-38=54,则中子数为132-54=78, C错误;核反应后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