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70097

模块综合测评(课件 练习)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日期:2025-09-25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142576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模块,综合,测评,课件,练习,高中
    模块综合测评 1.B [解析] 由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以估算该种气体分子所占的体积,分子的体积要小于分子所占的体积,因此无法估算该种气体分子的直径,故A错误;两分子相互靠近的过程中,若两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力做负功,则分子势能增大,故B正确;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传热,物体吸收热量,且同时对外做功时,则它的内能不一定增加,故C错误;绝对零度(-273.15 ℃)是低温的极限,永远达不到,故D错误. 2.B [解析] 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A错误;冰融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保持不变,分子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变大,B正确;物体内热运动速率大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比例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大的分子数占比越多,C错误;压强不变,当温度升高时,气体体积增大,因此教室内的空气质量将减少,教室体积不变,则密度减少,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减少,D错误. 3.C [解析] 水银不浸润玻璃,水银浸润铅,故A错误;液体表面层的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液体内部的大,所以液面存在表面张力,故B错误;石墨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弱,所以层与层之间容易滑动,故C正确;空调机在制冷过程中,把室内的热量向室外释放,消耗电能,产生热量,故从室内吸收的热量小于向室外放出的热量,故D错误. 4.C [解析] 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不包含物体宏观运动的动能和势能,故A错误;从低温到高温,内能增加,故B错误;任何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故C正确;沙尘暴是气流运动形成的,而布朗运动只能用显微镜观察,肉眼是看不到的,故D错误. 5.C [解析] 核反应前后,电荷量和质量数守恒,而质量要发生亏损,故A错误;裂变产生的核废料放射性极强,难以处理,聚变原料好获取,产物无污染,不具有放射性,故B错误;快中子经过与减速剂中的原子核碰撞,速度减小,变成慢中子,才容易被铀核吸收,故C正确;裂变反应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产生的新核的比结合能比反应前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大,故D错误. 6.C [解析] 题意可知从状态a到状态b是圆弧而不是双曲线,所以不是等温膨胀过程,故A错误;状态a到状态c,气体压强相等,体积增大,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C,可知其温度必定升高,内能增加,又对外界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ΔU=W+Q,气体吸收热量,故B错误;据上一选项分析,在状态c,气体体积较大,分子数密度较小,气体温度升高导致分子平均动能增加,在保持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撞击单位面积的次数一定较少,故C正确;状态a经b、c、d回到状态a,气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外界对气体做功等于图形的面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ΔU=W+Q,气体放出热量,故D错误. 7.D [解析] 代入公式En=,可得基态氢原子的电离能约是E1=-=0- J≈2.18×10-18 J≈13.6 eV,故A、B错误;第一激发态的量子数为n=2,代入公式得第一激发态氢原子的电离能约是E2=-,代入数据得E2=0- J≈5.46×10-19 J≈3.4 eV,故D正确,C错误. 8.C [解析] 由于放出粒子和新核的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守恒,则氦核和新核动量大小之比是1∶1,故A错误;由于放出的粒子和新核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有qvB=m,解得R=,则它们的轨道半径与它们所带的电荷数成反比,所以有qα∶q新=1∶45,则新核所带的电荷数为90,α粒子为氦核He),由于核反应过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则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电荷数是92,所以可能的核反应方程为UThHe,故B错误,C正确;衰变过程是原子核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转变,又比结合能越大越稳定,所以衰变前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小于衰变后新核的比结合能,故D错误. 9.CD [解析] 由图可知,在x=x1处时N分子的动能最大,则分子力做功最多,分子势能最小,所以x=x1处为平衡位置,此时分子力为零,当xx1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N由x=0到x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