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素养测评(二) 1.C [解析]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是理想模型法,故C错误,A、B、D正确. 2.A [解析] 物体上滑和下滑的加速度相同,整个过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v0=20 m/s,a=-5 m/s2,由vt=v0+at可得,当t=5 s时,vt=-5 m/s,“-”表示方向沿斜面向下,故A正确. 3.C [解析] 水滴2与水滴1有相同的加速度,故相对于水滴2,水滴1做匀速直线运动,二者速度差保持不变,A错误,C正确;假设间隔时间为1 s,设水滴1下落时间为t,水滴1和水滴2之间距离为Δh=gt2-g(t-1)2=10t-5,故水滴1和水滴2之间距离不断增大,B错误;水滴2和水滴3之间的距离为Δh'=g(t-1)2-g(t-2)2=10t-15<Δh,D错误. 4.B [解析] 启动过程的时间t1==5 s,位移s1=vt1=2.5 m,减速过程时间t2==10 s,位移s2=vt2=5 m,匀速时间t3==25 s,最短时间t=t1+t2+t3=40 s,故选B. 5.BD [解析] s-t图像中,纵轴表示位置坐标,斜率表示速度,由图像可知,甲在整个6 s时间内速度保持不变,位移大小Δs=2 m-(-2 m)=4 m,故A错误,B正确;v-t图像中,纵轴表示速度,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像可知,物体先沿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沿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整个6 s时间内加速度不变,总位移为s=×3 m+×3 m=0 m,故C错误,D正确. 6.BC [解析] 因从位置1开始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2∶3∶4∶5,不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比,则位置1不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选项A错误;由图可知,小球在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d,可知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选项B、C正确;小球在位置4的速度为v4==,选项D错误. 7.BD [解析] 汽车速度减为零所需的时间为t0== s=5 s,汽车在第5 s末已经停止运动,所以汽车在第6 s末的速度为零,A错误;第2 s初就是第1 s末,根据速度公式可得汽车在第2 s初的速度为v1=v0-at1=20 m/s-4×1 m/s=16 m/s,B正确;将汽车的运动倒过来看成匀加速运动,因此汽车在最后1 s内的位移为s'=at2=×4×12 m=2 m,C错误;汽车速度减为零时,运动的距离为s==50 m,因为50 m<55 m,所以汽车不会撞上小动物,D正确. 8.AD [解析] 平均速度为=,又由位移公式s=v0t+at2,整理得=v0+at,结合图像可知初速度v0=30 m/s,a= m/s2=-2.5 m/s2,汽车的加速度为a=-5 m/s2,A正确;汽车刹车的时间为t==6 s,B错误;汽车刹车的位移为s==90 m,C错误;汽车刹车后4 s内的位移为s1=v0t1+a,代入数据解得s1=80 m,由于汽车刹车的时间为6 s,则汽车刹车后8 s内的位移为刹车后6 s的位移,所以汽车刹车后4 s的位移与刹车后8 s的位移之比为8∶9,D正确. 9.4 3 [解析] 汽车从静止开始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可得开始运动后2 s末的速度大小为v=at2=2×2 m/s=4 m/s;第2 s内的位移大小为sⅡ=a-a=×2×22 m-×2×12 m=3 m. 10.14 1.43 [解析] 根据v2=2gh,解得v== m/s=14 m/s;鸡蛋在空中自由下落的时间t== s≈1.43 s. 11.16.7 17.7 [解析] 刹车时的初速度大小为v0=36 km/h=10 m/s,刹车到停下所用时间为t0== s<4 s,则刹车后4 s内汽车的位移为s0=t0=× m≈16.7 m;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1 s,则有s=v0t+s0=10×0.1 m+16.7 m=17.7 m,可知为了礼让行人,司机至少需要在距停车线17.7 m处立即刹车制动. 12.(1)弹簧测力计、秒表 (2)0.864 (3)如图所示 (4)0.63(0.61~0.65均可) [解析] (1)本实验测量的是位移等运动学量,与力无关,故不需要弹簧测力计;时间可以由纸带上的点数和打点频率算出,故不需要秒表. (2)vD== m/s=0.864 m/s. (4)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则a==0.63 m/s2. 13.(1)小钢球 (2)①③④② (3)9.61(9.5~9.7均可) (4)仍能 [解析] (1)要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需要尽量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所以密度大、体积小的小钢球最适合. (2)要完成实验,首先应该将刻度尺竖直固定在墙上,安装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