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71359

模块素养测评(2)(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期:2025-10-04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540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模块,中国特色,必修,编版,思想政治,统编
    模块素养测评(二) 1.D [解析]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故生产工具的改进排第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生产力的发展排第二),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故私有制确立排第三)。私有制的确立加剧了贫富分化(故贫富分化加剧排第四),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出现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故阶级产生排第五),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军队、监狱、法庭等暴力机关,国家就产生了(故国家产生排最后)。D排序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 2.B [解析] 材料强调工人罢工,没有涉及经济危机,①排除。材料中工人罢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处于被剥削地位,被剥削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②③正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④错误。 3.C [解析] 题干重点在阐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局限性,未体现揭露资本主义弊端和历史进步性,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中“19世纪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一贯企图削弱阶级斗争,调和对立”,表明他们主张阶级调和,未发动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②符合题意。“总是梦想用试验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空想,创办单个的法伦斯泰尔、创立小伊加利亚。为了建造这一切空中楼阁,他们就不得不呼吁资产阶级发善心和慷慨解囊”,这表明他们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本质,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善心,存在历史局限性,③符合题意。题干未明确提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并且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并不“提倡各阶级合作”,而是寄希望于资产阶级,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4.C [解析] 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①排除。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②正确。《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排除。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④正确。 5.B [解析] 从俞秀松烈士1923年写给父母的家书(摘录)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共产党人为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不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A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C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时间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D与题意不符。 6.A [解析]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④说法错误。 7.A [解析] 1956年,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这意味着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①④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与题意不符。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探索阶段,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③与题意不符。 8.C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①排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确立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