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推和拉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推和拉》的知识是学生认识 “力”、理解力的作用的基础。本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观察、辨别、分析、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区分推和拉的动作,认识推力和拉力的特点及应用,逐步建立对力的初步认知。 本课教学内容包含四个板块:板块一,以多组生活场景图切入,引导学生观察判断 “谁在推,谁在拉”,并通过 “推涂红、拉涂绿” 的涂色活动,直观区分推与拉的动作,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推、拉现象,初步建立推和拉的概念。板块二,通过 “我做你猜” 和 “弹簧形变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推和拉都属于力,且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结合 “关抽屉用推力,开抽屉用拉力”,进一步明确推力、拉力的应用场景,感知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板块三,借助 “推箱子”“拔河比赛” 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 “箱子移动方向”“哪个队会赢”,进而理解推力和拉力 “有方向、有大小” 的特点 ——— 方向影响物体运动方向,大小影响运动状态(或比赛结果),深化对推力和拉力的认知。板块四,通过 “詹天佑‘人’字形铁路” 的阅读内容,了解推和拉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再通过 “两人推或拉出圈游戏” 的作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推力和拉力的作用,巩固对推、拉及力的特点的认识,感受科学知识在生活与游戏中的趣味性。 2.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 “推和拉” 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 ——— 日常推门、拉书包、推桌子、拉椅子等动作,让他们能初步感知这两种行为,但尚未将其上升到 “力” 的抽象概念层面,也未发现动作背后 “方向、大小” 及 “改变物体状态” 的规律。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游戏化学习,对具象场景的注意力更持久,但抽象理解能力较弱,难以直接把握 “推力使物体移动”“拉力让弹簧形变” 等内在逻辑,且表达时易混淆 “推”“拉” 的动作特征。 此外,该阶段学生合作意识初步形成,但有序观察、准确归纳的能力不足,在分析 “推箱子方向”“拔河胜负原因” 等问题时,可能仅关注表面现象,需借助具体案例和实操活动引导,帮助其从生活经验逐步过渡到科学认知。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①知道推力和拉力是两种常见的力,能准确区分生活中的推和拉现象。 ②理解推力和拉力具有方向和大小,且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 科学思维: ①基于对推、拉现象的观察与体验,归纳出推力和拉力的特点及作用效果。 ②运用推力和拉力的相关知识,对物体的运动方向等进行合理推测与分析。 探究实践: 通过对日常物品、弹簧等进行推、拉操作,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 态度责任: ①对研究推和拉的现象产生浓厚兴趣,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 ②了解推力和拉力在生活、工程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①准确区分 “推” 和 “拉” 的动作,认识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②感知推力和拉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难点: ①理解推力和拉力具有 “方向” 和 “大小” 的特点,初步感知方向影响物体运动方向、大小影响运动状态。 ②将生活中的推、拉动作与科学概念中的 “推力”“拉力” 建立关联。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判断推与拉能初步建立推和拉概念能基本能不能我做你猜能感受推力和拉力的存在能基本能不能弹簧变化能认识到推力和拉力能改变物体形状能基本能不能模拟实验能体验推力和拉力的方向、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基本能不能人字形铁路设计能了解推力和拉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