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消息二则》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宣讲人:XXXX 时间:20XX.XX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感受文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主要作品:《七律·长征》《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走近作者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仍然负隅顽抗,借“和谈”在长江以南构筑长江防线。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署《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2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主席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消 息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结构:消息一般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标题: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背景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歼灭( ) 溃退( ) 芜湖( ) 泄气( ) 签订( ) 荻港( ) 督战( ) jiān wú qiān dū kuì xiè dí 字词必记 ( )要塞 ( )瓶塞 殷 ( )阻塞 ( )殷切 横 ( )横渡 ( )蛮横 ( )殷红 塞 sài sāi sè yān yīn héng hènɡ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泄气:失去信心和干劲。 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认真阅读第一则消息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 1.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第二层 第三层 导语: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交代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角度按时间顺序对导语作了具体全面的阐述。 结语:交代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第一层 1.阅读课文,说说第一则消息的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简明、醒目、概括性强。点明何人(我三十万军)、何事(南渡长江)、事件的结局(胜利)。 精读课文 2.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第一则消息导语的特点及其作用。 导语———新闻的第一句话。 特点———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作用———从渡江时间及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