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77618

3.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25187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格式,2025-2026,学年,教版
  • cover
3.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对课标的理解: 需通过实证案例(如化石证据、人类活动)建立“海陆动态变化”的时空观念,避免机械记忆理论,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分析、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内容,前承“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后启“地形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是构建“地球动态演化”认知的关键节点。学会分析海陆变迁中“内力作用(板块运动)与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比红海(生长边界)与地中海(消亡边界),理解不同区域的地质特征。 基于恐龙化石的足迹探究海陆变迁线索。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大洲大洋的分布格局,能识别喜马拉雅山、红海等典型地理事物的位置,具备初步的“因果推理”能力(如知道地震与地壳运动有关,但不了解板块边界机制)。七年级的学生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所以本节课以情景设置和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地图、材料等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自主探究发 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情景引入 问题探讨 视频激趣 小组探究 核心素养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区域认知)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描述地球表层陆地、海洋的基本面貌,培养学生用地理实验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六大板块、边界类型、运动形式) 教学难点: 1. 板块碰撞/张裂与地形形成的因果关系(如消亡边界形成海沟 vs 山脉) 2. 用板块理论解释火山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如环太平洋火山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 PPT:恐龙化石在不同地区的发现图片,如南极恐龙化石。 提问:“同学们,恐龙作为中生代的霸主,曾统治地球数亿年。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冰冷的南极大陆会发现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就像地球留下的 ‘密码’,今天我们就跟着这些远古生物的痕迹,探索‘海陆如何变迁’的奥秘。” 学生思考为什么冰冷的南极 大陆会发现恐龙化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展示 PPT:非洲与南美洲的轮廓图,标注两地发现的同种恐龙化石———如非洲和南美洲的叉背龙。 提问:“为什么大西洋两岸会发现同一种恐龙的化石?恐龙能跨越大洋迁徙吗?”进行实验操作:小制作,大世界———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老师已经提前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用具,请大家参照大屏幕上的实验操作步骤,完成非洲与南美洲大陆的拼合。学生讨论后,引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2 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一块“泛大陆”,恐龙在整块大陆上生活;后来大陆分裂、漂移,化石随陆地分离,形成如今的分布。 过渡:“魏格纳从化石和大陆轮廓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猜想。但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球内部,看看板块运动的‘力量’。” 播放动画:泛大陆在板块运动下分裂的过程,标注恐龙生活的区域随板块移动的轨迹 小组合作:探索六大板块。请大家分组讨论,找出各板块的名称,并填写在导学案相应的位置。并观察,哪个板块几乎都是大洋?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 又属于哪一板块呢? 讲解: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间的碰撞、张裂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例如,恐龙生活的泛大陆在约 1.8 亿年前开始分裂,北美板块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