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学习主题 内容要求 生命安全与 健康教育 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的行为 核心素养 素养解读 健全人格 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责任意识 关心社会,了解时政,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 【教学重点】 社会生活的特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分类。 【教学难点】 不同类型社会活动的意义;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 第1课时 认识社会生活 环节一 感知社会———多样的社会生活场景 播放纪录片《城市24小时》(涵盖早市、校园、职场、社区活动、夜市等场景)。 学生思考:“视频呈现了哪些社会生活场景?你在生活中经历过哪些类似场景?” 展示教材第2~3页“生活观察”中的四个情境(公园晨练、菜市场买菜、敬老院服务、家庭观影),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补充问题:“除了这些活动,你周末还会参与哪些社会活动?这些活动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活动一】情境分析 设问: 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观察”中小志的四个生活情境(公园晨练、菜市场买菜、敬老院服务、家庭观影),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境 参与对象 了解社会 的方式 获得的社会 支持/体验 公园晨练 小志与爷爷 感受完善的社区公共设施 菜市场买菜 小志与妈妈、商贩 了解农产品生产流程 敬老院服务 小志与同学、老人 体验关爱他人的情感价值 家庭观影 小志与爸爸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答案: 表格中“了解社会的方式”依次为观察体验(如观察公共设施)、人际交往(如与他人对话)、参与社会实践(如参与志愿服务)、文化参与(如观影并讨论)。 【活动二】观点评析 设问: 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中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不需要参与社会活动”这一观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评析。 答案: 这一观点错误。理由:①学习并不局限在学校,我们生活中的所看、所听、所尝、所触、所做,都可以是学习。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②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社会大课堂去读好“无字之书”,获得更多的启迪。③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教师点拨: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取,还包括能力的提升(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脱离社会的“学习”违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理念,难以真正服务社会。 社会是个人成长的大课堂。我们通过参与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景的活动,不仅获取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更在交往中形成社会关系、提升能力。积极融入社会,才能让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 本环节通过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及评析观点,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初步树立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环节二 探究社会———变迁中的公共责任 展示相关新闻报道,如近十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情况、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增长数据等。 学生思考:“这些新闻反映了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呈现教材第4页“探究与分享”中通信方式、交通工具变迁的案例,补充本地社区公共设施(如口袋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的新旧对比图片,提问:“你感受到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活动一】变迁对比与原因分析 设问: 1.结合教材第4页“探究与分享”中“通信方式变迁”“交通工具变迁”的案例,补充“教育方式变迁”或“购物方式变迁”的案例,分析:这些变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哪些?(提示:科技、政策、需求等) 2.根据教材第3页“相关链接”中的物质生产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