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课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 学习主题 内容要求 法治教育 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 核心素养 素养解读 法治观念 知道网络的双重影响,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增强合理利用网络的能力 责任意识 能够在网络交往中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树立遵守网络规则、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网络的双重影响;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教学难点】 网络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传播网络正能量的做法。 第1课时 网络改变世界 环节一 解码网络生活———从个人体验看网络影响 播放关于“00后”的网络生活的视频(涵盖网课、外卖、社交软件、在线娱乐等场景)。 学生思考:“如果生活中没有网络,哪些事情会变得困难?网络如何‘重塑’你的日常生活?” 呈现教材第16页“生活观察”中“明明妈妈的一天”(共享单车、远程手术、智能家居、视频通话),补充学生熟悉的场景(如在网上查资料、在班级群和同学聊天),提问:“这些场景体现了网络的哪些功能?你最喜欢网络的哪项功能?” 【活动一】“我的网络生活清单”梳理 设问: 1.从“学习”“生活”“社交”三个方面,列举你借助网络完成的具体事项。 2.通过互联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及享受生活,这带给我们哪些感触? 答案: 1.示例:学习———观看在线微课;生活———网购文具;社交———在社交软件上与同学讨论问题。 2.网络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借助网络,不用舟车劳顿,我们就可以便捷地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大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利和美好。 【活动二】“天宫课堂”案例分析 观看“天宫课堂”互动片段,思考:“航天员们在中国空间站与地面师生实时交流互动,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哪些限制?” 设问: 对比“书信时代”与“网络时代”人们沟通方式的差异,讨论:“网络如何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 答案: 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际交往更加方便快捷。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互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纵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网络不仅是工具,也是我们生活的“新空间”。从日常起居到跨时空对话,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智能、交往更自由,也让个人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本环节通过生活情境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个人体验出发,直观感受网络对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形成“网络是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载体”的认知。 环节二 洞察网络价值———从社会发展看网络力量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工作要点对2025年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作出部署,提出7个方面重点任务。 学生思考:“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反映了网络对社会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呈现教材第18页“探究与分享”中“小魏的智慧农业”和“‘十四五’规划网上征求意见”案例,补充本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图片,提问:“网络如何让农业生产更高效?如何让普通人参与国家治理?” 【活动一】“网络经济效应”探究 小组讨论:结合小魏的创业故事,思考网络在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中发挥的作用。 设问: 列举身边的“新业态”,并说说网络是如何推动生产方式深刻变革的。 答案: 新业态:直播带货、共享经济等。 网络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加速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活动二】“网络与社会治理”思考 设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