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学习主题 内容要求 生命安全与 健康教育 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恪守诚信,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 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2.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核心素养 素养解读 政治认同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 1.践行以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 2.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 健全人格 1.开放包容,能够换位思考 2.真诚、友善,拥有同理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具有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 文明有礼、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的重要性和做法。 【教学难点】 文明有礼在不同层面的具体行为表现;践行诚信要讲究策略,注重方式方法;友善待人要有原则和底线。 5.1 文明有礼 环节一 感知文明———生活中的礼仪之光 播放“文明城市创建”的宣传视频,展示市民在公共交通中主动让座、在景区有序排队、在社区友好互助等场景。 学生思考:“在视频里,哪些画面让你感受到了文明有礼?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哪些类似的文明行为呢?为什么这些行为会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 展示教材第34页“生活观察”中的四张图片(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入团宣誓、两队选手赛后碰手致意、工作人员微笑服务),并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如校园里同学见面互相问好、食堂就餐自觉排队不插队、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等。 学生思考:“当你身处这些场景中时,你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你认为这些文明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活动一】文明场景分享会 设问: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过或亲身经历过的文明有礼的场景,并分析这些场景中的文明行为对自己的意义。 答案: 示例:同学见面互相问好展现了友善的个人品质;收到物品后向快递员、外卖员致谢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等等。这些行为都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树立真诚待人的良好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活动二】文明行为影响力分析 设问: 给出一些文明行为与不文明行为的案例,让学生对比思考文明行为与不文明行为对社会生活的不同影响。 答案: 示例:不文明行为会干扰他人,破坏和谐的公共环境。文明有礼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矛盾冲突,使人们在一个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环境中生活,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文明有礼就像生活中的阳光,虽看似平凡,却能照亮每一个角落。无论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还是一次主动的帮助,都直接反映了个人的素养,同时也对社会风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文明之美,并积极去践行和传播文明。 本环节通过分享生活中的文明场景和对比分析文明行为与不文明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直观地感受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初步理解文明有礼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文明行为的关注和践行。 环节二 践行文明———做文明有礼的人 展示关于国外旅游景点着重提醒中国游客出行时必须遵守当地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新闻。 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新闻,你有什么感受?在国际交往中,个人的行为举止为什么会与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文明有礼,维护国家形象?” 呈现教材第35页“探究与分享”中关于文明社区建设的讨论场景,以及第36页“探究与分享”中涉及国家层面礼仪活动的内容(欢迎外国元首访华、国庆群众游行方阵、举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以“过水门”最高礼遇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学生思考:“在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