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习任务 任务1:了解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任务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任务3: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良好的开端 一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 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 是非关系 十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1956年《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苏联建设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经济关系方面 政治关系方面 对外关系方面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良好的开端 2、1956年双百方针 (1)内容: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话剧《茶馆》 话剧《蔡文姬》 小说《青春之歌》 (2)意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3、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一)良好的开端 背景 内容 评价 ①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苏共“二十大”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的迷信,且中苏关系恶化,中共开始独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①分析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确立主要任务: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是未能坚持下来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国际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国内 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20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30起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在农村也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哄闹等事件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十多万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良好的开端 4、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内容: (2)意义: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1958整风运动:“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需要。 1957--1958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夸大了阶级斗争,动摇了八大路线,挫伤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左倾思想出现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二)探索的失误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 1、路线失误———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958) (1)提出: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 “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