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 3 万年,其遗址中出土了磨制石器、骨针及穿孔贝壳饰品。这表明山顶洞人( ) A. 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B. 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C.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D. 建立了早期国家形态 2.考古学家在某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大量动物骨骼化石,其中部分骨骼有明显的切割和烧痕。据此推断,该遗址的古人类( ) A. 已学会使用火和制作工具 B. 以饲养家畜为主要食物来源 C. 能种植农作物补充食物 D. 已掌握青铜铸造技术 3.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其化石遗存主要是两枚门齿。通过对门齿化石的研究,考古学家能够推断出元谋人的( ) ①生活年代 ②体质特征 ③生产工具 ④食物种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北京人遗址中,灰烬层多分布在洞穴底部和角落,且伴有大量烧骨和烧石。这一现象说明北京人( ) A. 已形成固定的用火区域 B. 主要以烤制食物为食 C. 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D. 能建造房屋储存火种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5.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其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猪龙、玉璧等,部分玉器造型精美且规格统一。这反映出红山文化( ) A. 手工业技术成熟且存在等级差异 B. 以玉器贸易为主要经济活动 C. 已进入青铜时代 D. 是中华文明的唯一发源地 6.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了由水坝、渠道和蓄水池组成的水利系统,该系统可调节水量、抵御洪水。这一发现说明良渚文化时期( ) A. 农业生产依赖自然降水 B. 社会具备强大的组织协作能力 C. 已出现中央集权制度 D. 水利技术领先世界 7.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重要分支,其遗址中除了彩陶,还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和粟的遗存。这表明半坡居民( ) A. 适应了北方干旱的自然环境 B. 主要从事渔猎活动 C. 与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同 D. 已发明文字 8.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刃部磨制锋利,柄部钻孔便于安装木柄。这种工具的主要用途是( ) A. 砍伐树木 B. 耕地播种 C. 捕猎动物 D. 制作陶器 9.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普遍出现黑陶,其中 “蛋壳黑陶杯” 器壁薄如蛋壳,质地坚硬。这一现象反映出龙山文化( ) A. 制陶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B. 手工业与农业完全分离 C. 已出现商品经济 D. 社会贫富差距消除 10.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存 “满天星斗” 式分布,黄河流域有仰韶、龙山文化,长江流域有河姆渡、良渚文化,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 A. 单一性 B. 多元性 C. 封闭性 D. 落后性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组成,共发现 11 条水坝遗址,总长度超过 10 公里,控制流域面积达 100 平方公里。考古学家推测,该水利系统的修建需要组织大量人力,仅谷口高坝的土石方量就超过 280 万立方米,需数千人持续劳作数年。同时,良渚古城遗址中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贵族墓葬和平民墓葬,贵族墓葬中随葬品以玉器为主,平民墓葬随葬品极少。 ——— 摘编自《良渚古城考古报告》 (1)根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特征。(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6 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存对比表 文化遗存 主要分布区 核心遗存 经济活动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粟,饲养猪、狗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黑陶、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饲养水牛、猪 红山文化 辽河流域 玉器(玉猪龙)、祭坛 农业与渔猎结合 (1)根据表格,指出不同文化遗存的共同特征和差异。(6 分) (2)结合表格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石器时代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6 分) 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 13.《山海经 大荒北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