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0746

2.2《氯及其化合物》课时教案--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9-18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253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氯及其化合物,课时,教案,--2025--2026年,人教,高中
  • cover
2.2《氯及其化合物》课时教案 学科 化学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是“物质的性质与转化”主题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通过介绍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如HCl、Cl O、HClO等),帮助学生构建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氯气作为典型的活泼非金属单质,其强氧化性贯穿于多个反应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既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又为后续学习卤族元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微观粒子认知能力,掌握了原子结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概念,并初步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但对具体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迁移能力。生活中虽接触过含氯消毒剂或自来水气味,但对其化学原理认识模糊。部分学生在实验观察与现象描述方面存在表达不清的问题。因此,教学中需借助实验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性质决定用———的角度理解氯及其化合物的实际应用价值。 课时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 1. 认识氯元素的存在形态,掌握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其强氧化性的本质源于最外层7个电子易得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2. 理解次氯酸的不稳定性与漂白原理,认识常见含氯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建立“结构—性质—用———三者关联的认知模型。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分析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及碱溶液的反应,归纳其典型化学性质,发展归纳与演绎推理能力。 2. 运用氧化还原理论解释氯气参与的反应过程,判断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提升逻辑思维水平。 科学探究与实践 1. 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推测产物,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2. 设计简易实验验证氯水的漂白性,培养实验设计与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氯气在自来水消毒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其毒性与泄漏危害,树立安全使用化学品的责任意识。 2. 关注含氯物质在环境保护与公共卫生中的双重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氯气的物理性质及强氧化性表现(与Na、Fe、Cu、H 、H O、NaOH反应) 2. 次氯酸的生成、不稳定性和漂白原理 难点 1. 氯气与水反应的可逆性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 氯气与碱反应在工业制漂白粉中的应用理解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观察法、讲授法、合作讨论法 教具准备 氯气样品瓶、钠粒、铁丝、铜丝、氢气发生装置、滴管、试管、烧杯、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NaOH溶液、彩色布条、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神秘黄绿色气体之谜 【5分钟】 一、历史回眸:氯气的发现与战争阴影 (一)、播放视频片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的毒气攻击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1915年伊普尔战役中德军首次使用氯气作为化学武器的历史影像资料,画面中士兵佩戴简易防护面具仓皇逃窜,空气中弥漫着黄绿色气体。随后定格在一张老照片上———英国化学家戴维站在实验室中凝视一瓶黄绿色气体。 提问引导:“同学们,这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是什么?它为何既能成为战场上的致命武器,又能出现在我们每天饮用的自来水中?” 过渡语:“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科学本身并没有善恶,关键在于人类如何使用它。’今天,我们将揭开这位‘双面使者’———氯气的真实面目。” 二、实物展示:初识氯气真容 (一)、出示密封氯气集气瓶,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手持一瓶盛有黄绿色气体的集气瓶,置于白色背景下缓慢旋转,让学生清晰看到气体颜色。提醒学生注意瓶壁是否有液滴(说明加压可液化),并轻轻摇晃感受密度(比空气大)。 讲解:“这就是纯净的氯气(Cl ),标准状况下呈黄绿色,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