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0749

2.3《物质的量》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9-18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261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5--2026年,必修,化学,高中,人教,格式
  • cover
2.3《物质的量》课时教案 学科 化学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是连接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核心桥梁。教材通过引入“物质的量”这一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学生建立从可测量的宏观质量、体积向难以直接观测的微观粒子数量之间的换算体系。其核心知识点包括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的定义、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以及n=N/NA和n=m/M两个基本计算关系式。该内容为后续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及化学方程式的定量计算奠定基础,在整个高中化学计量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虽然已具备一定的原子、分子等微观概念,但对抽象物理量的理解仍存在困难。他们习惯于直观感知宏观世界,而“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概念高度抽象,容易产生认知障碍。此外,学生在数学运算方面虽掌握基本代数技能,但在处理科学计数法、单位换算及公式变形时易出错。部分学生可能将“物质的量”误解为“物质的数量”或“质量”,缺乏正确的科学表述意识。因此教学中需借助生活类比、实验情境和可视化手段降低理解门槛,并通过阶梯式训练强化公式的应用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 1. 理解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认识其作为沟通宏观与微观桥梁的重要意义。 2. 掌握摩尔的概念,明确阿伏伽德罗常数(NA=6.02×10 mol )的含义,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相关符号如n、N、NA、M。 科学思维 1. 能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集合计量”的思想,从“打”“ dozen”等生活实例迁移到“摩尔”的概念建构。 2. 能够通过分析数据、推导公式,建立n=N/NA与n=m/M的关系模型,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与实践 1. 在教师引导下设计简单的计算任务,动手完成物质的量、粒子数、质量之间的相互换算练习。 2.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科学计量在实验准备中的实用价值。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到精确计量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感悟化学语言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增强使用标准术语进行表达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n=N/NA与n=m/M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难点 1. 理解“物质的量”作为一个独立物理量的本质,避免将其与“质量”或“数量”混淆。 2. 准确区分并灵活运用n、N、m、M、NA等符号进行多步换算。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自主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天平、烧杯、水、计算器、学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5分钟】 一、生活类比,引出集合计量思想 (一)、展示日常计量单位,引发思考。 教师手持一叠A4纸,提问:“如果我要买这500张纸,你是按‘张’卖还是按‘包’卖?”接着出示一盒鸡蛋,问:“超市里鸡蛋是按‘个’卖还是按‘盒’或‘打’卖?”再展示一枚回形针,“如果办公室需要大量回形针,会计会记录用了多少‘个’吗?”通过这三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意识到:当个体数量庞大时,人们习惯采用“集合体”来计量,比如“令”(500张)、“打”(12个)、“盒”(30个)等。这种做法不仅方便统计,也便于交易和管理。 (二)、过渡到微观世界,提出驱动性问题。 教师转向黑板,写下“H O”分子,并说:“我们知道,一杯水中含有无数个水分子。据估算,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 个水分子。如果我们像称盐一样去‘数’每一个分子,那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时播放一段动画:一个人拿着放大镜试图数清沙滩上的沙粒,却越数越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