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1069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273130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2,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朱自清 荷塘月色 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 1898年出生于江苏。 1916(18岁)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3(23岁)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5 (27岁)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宣言上签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散文风格 ① 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② 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③ 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④ 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⑤ 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散文根据内容和性质可分为: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解题 荷塘: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 点明了时间———夜晚。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初读文章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1 自行阅读全文 圈画标注 尝试梳理文章脉络 迅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给文章划分层次(梳理文本) 1-3:写“观赏荷塘”的由来; 4-6:写“荷塘月色”; 7-10:由“荷塘之景”联想到江南旧俗,回到家中。 月下的荷塘 荷塘的月色 荷塘的四周 路线:出家门、小煤屑路、荷塘边、荷塘四周、小径、回家 本文的线索除了作者的行踪还有别的吗? 作者在月下散步的路线是什么? 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思考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联系时代背景 下班后开车到家一定要待在车里听完整首歌或者抽会烟的中年男人。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同时正处“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此时的作者29岁,上有日渐老去的父母,下有5个孩子,生活负担非常沉重,在个人生活和时代命运的双重夹击下。 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