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名称 1~5的认识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要求,学生应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数的意义,理解数的大小关系;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认、读、写1~5各数;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发展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本课通过观察、数数、摆一摆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5的基数概念,为后续学习加减法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 观察现实世界:能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的数,说出每个数所代表的实际数量,如1个房子、2只鹅等,并能用点子图、小棒等直观模型表示相应的数量。 2. 思考现实世界: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数量,理解1~5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能够按顺序排列1~5的数字,初步形成数序观念。 3. 表达现实世界:能正确书写数字1~5,掌握基本笔顺规则,并能用语言描述生活中可以用1~5表示的事物,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数感。 学习重点 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5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5各数的实际含义;会用点子图或实物模型表示数量;能正确认、读、写1~5各数。 学习难点 理解数的抽象意义,即一个数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物体个数,还可以表示一类事物的数量特征;掌握数字“4”和“5”的规范书写格式,避免结构松散或笔画错误。 评价任务 1. 能准确数出图片中动物、水果等物品的数量并说出对应数字 2. 能将实物数量与点子图、数字正确匹配 3. 数字书写工整、笔顺正确 4. 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1~5来表示 资源 与建议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插图(乡村庭院场景)、计数器、小棒、圆片、田字格练习纸、数字卡片等。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化情境图,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数学信息;通过动手“拨一拨、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感知体验;强调书写的规范性,借助田字格指导学生掌握数字的结构与笔顺;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1~5”,促进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1 房子、小狗、女孩坐秋千 2 两只鹅、两把椅子 3 三只小鸟、三个萝卜 4 四朵向日葵、四个南瓜 5 五只小鸭子、五个玉米 学 习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走进乡村小院找数字 (1)、观察情境图,寻找生活中的“1”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乡村小院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提问:“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这幅图里都有些什么?你能找到只有一样东西的物品吗?”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一个红顶的房子。”“有一只黄色的小狗。”“有一个小女孩坐在秋千上。”教师顺势总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的物体,我们就用数字‘1’来表示。‘1’可以表示一个房子、一只小狗、一个人,也可以表示一棵树、一朵花等等。只要是单独的一个东西,都可以用‘1’来记录。”接着让学生继续说一说自己身边还有哪些事物是“1个”的,例如“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书包”等,帮助学生建立“1”的基数概念。 (2)、小组合作,探索“2~5”的数量含义 教师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再次观察情境图,任务是找出图中有2个、3个、4个、5个的物体分别有哪些。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例如,有学生指出:“图中有两只白鹅在水边。”“房前有两把木椅。”这时教师肯定地说:“对!有两个物体的时候,我们就用数字‘2’来表示。”随后继续引导:“那有没有三个一样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发现:“天上飞着三只白鸽。”“地上的篮子里有三个萝卜。”教师回应:“非常棒!3只小鸟、3根胡萝卜,都是3个,所以我们就用‘3’来表示。”同样的方式推进到“4”和“5”:学生发现“四朵向日葵开在围栏边”“树上结了四个苹果”“石桌上放着五个玉米”“水中游着五只小鸭子”。教师逐一确认,并强调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一组具有相同数量的事物,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