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名称 比大小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要求,学生应能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中物体的多少;理解“等于”“大于”“小于”的含义,并会使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数的相对性,发展初步的推理意识和符号意识。本课通过猴子分水果等生动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的过程,掌握三种符号的读写与应用,为后续学习数的顺序和运算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 观察现实世界: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或相等关系,如通过“每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来判断是否够分。 2. 思考现实世界:理解“=”“>”“<”三个符号的意义,能够正确读出并书写这些符号,知道“>”开口朝大数,“<”开口朝小数的规律。 3. 表达现实世界:能用语言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如“3个苹果比2个梨多”,并能用数学符号准确表达,提升数感与符号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实际意义;掌握“=”“>”“<”三个符号的含义及读法;能根据具体数量正确使用符号进行比较。 学习难点 区分“>”和“<”两个符号的书写方向与意义,避免混淆;理解符号所表达的是两个数之间的相对关系,而非孤立存在的符号;在没有实物支持的情况下进行抽象比较。 评价任务 1. 能通过一一对应方法判断两组物体数量关系 2. 正确读写“=”“>”“<”符号 3. 能用符号连接两个数字完成比较式子 4. 能口头解释“3>2”等算式的实际意义 资源 与建议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插图(三只猴子分水果场景)、小圆片、数字卡片、磁性符号卡片、田字格练习纸等。建议教师充分利用“猴子分水果”的故事情境贯穿整节课,增强趣味性和连贯性;通过摆一摆、连一连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一对应思想;采用形象记忆法(如“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辅助学生区分“>”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比较结果,促进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关注符号书写的规范性,防止倒置错误。 板书设计 比大小 同样多 3 = 3 读作:3等于3 多 3 > 2 读作:3大于2 少 3 < 4 读作:3小于4 学 习 过 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猴子分水果中的数学问题 (1)、讲述故事,提出核心问题 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今天森林里有三只小猴子要一起吃水果,它们带来了桃子、香蕉和梨。可是每种水果的数量不一样,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公平分配。我们一起来帮帮它们吧!”接着出示教材中的猴子分水果情境图,提问:“你们看,每只猴子都想吃一个水果,那么这些水果够不够分呢?哪种水果多了?哪种少了?”引导学生关注“能不能一人一个”的问题,初步感知“够”“不够”“正好”等生活化表达,为引入数学符号做好铺垫。 (2)、动手操作,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教师发放学具:每位学生有3个猴子头像卡片、3个桃子图片、2根香蕉、4个梨。要求学生将猴子与水果进行“一对一”配对。先尝试给每只猴子分一个桃子,发现刚好分完,没有多余也没有缺少,引出“同样多”的概念。再尝试分香蕉,发现有一只猴子没有香蕉可吃,说明“猴子比香蕉多”或“香蕉比猴子少”。最后分梨,发现多出一个梨没人吃,说明“梨比猴子多”。通过这种直观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量之间的比较方式,形成清晰的心理表象,理解“多”“少”“同样多”的实际含义。 二、引入符号,规范表达———从语言到数学符号的转化 (1)、学习等号“=”,理解“同样多” 教师指着“3只猴子分3个桃子”的情况说:“因为每只猴子都能吃到一个桃子,不多也不少,我们就说‘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然后在黑板上写下“3 3”,问:“能不能用一条线把它们连起来表示同样多?”引导学生想到画两条横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