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1349

2.2 基因在染色体上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必修2

日期:2025-10-07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57347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生物学,高中,2019,人教
  • cover
(课件网) 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问题探讨 人有46条染色体,但是旨在揭示人类基因组遗传信息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却只测定人的24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为什么首先要确定测哪些染色体? 讨论 因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要测定某个基因的序列,首先要知道该基因位于哪条染色体上。如果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基因序列,就要知道包含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染色体由哪些染色体组成。 DNA指纹检测 问题探讨 人有46条染色体,但是旨在揭示人类基因组遗传信息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却只测定人的24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为什么不测定全部46条染色体? 讨论 人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在常染色体中,每对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同,结构相似,上面分布的基因相同或是等位基因,所以只对其中1条进行测序就可以了;而性染色体X和Y的差别很大,基因也大不相同,所以需要对两条性染色体都进行测序,因此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了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X和Y,共24条。如果测定全部46条染色体,耗资巨大,工作量会增加一倍,但得到的绝大多数基因序列都是重复的。 DNA指纹检测 科学家 美国遗传学家萨顿 实验材料 蝗虫 假说的提出 萨顿 W.Sutton (1877-1916) 萨顿研究的蝗虫 Brachystola magna 萨顿论文中Brachystola Magna的染色体 观察 研究蝗虫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及亲子代染色体数量关系 发现 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假说的提出 推论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父方 (24条) 母方 (24条) 精子 (12条) 卵子 (12条) 受精卵 (24条) 新个体 (24条,12对)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有丝分裂 一半来自父方 一半来自母方 原因 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等关系。 假说的提出 分析 基因成对 存在 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 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基因行为 染色体行为 体细胞 染色体成对 存在 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 配子 来源 P 配子 F1 P 配子 F1 ♂ ♀ D d Dd DD ♂ dd ♀ × × 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杂交过程中基因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传递性质 R r 假说的提出 分析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基因行为 染色体行为 行为 变化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自由组合 YyRr Y y YR Yr yR yr 等位基因分离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如果你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的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中染色体上的黑色黑线代表基因的位置)。 【思考·讨论】分析减数分裂中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d P 配子 F1 F1配子 高茎 矮茎 受精 高茎 ×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 高茎 高茎 矮茎 高茎 F2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B.萨顿发现了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C.萨顿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萨顿假说的提出并没有科学的实验依据作为支撑 课堂检测 C 2.下列属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证据的是( ) A.基因有完整性和独立性,但染色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染色体转变成 染色质 B.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但有基因的存在 C.成对的基因和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D.基因和染色体都分布在细胞核中 课堂检测 C 摩尔根 T.H.Morgan (1866-1945) 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T.H.Morgan,1866一1945),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 对萨顿的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