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材料:夏可能只是后来一些作家虚构的说法……到了公元前1500年,“商”部落征服了大多数部落并建立了一个王国,这为中国文明奠定了基础。———《全球文明史》 材料:《全球通史》中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关于中国的部分是直接从商朝开始的。 课堂导入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中华文明究竟诞生于何时?起源于何地? 概念阐释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总和。判断文明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文明产生的要素:阶级、制度、国家、文字、艺术、宗教、信仰、城市、建筑、) 何为文明? 何为国家? 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一是阶级的出现;二是公共权力(立法、行政、司法权等)的设立。【国家产生的要素:宫殿、礼器、阶级、国家机器(政府、监狱、军队、警察、法院等)】 何为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事物,如宫殿、坟墓、工具、饰品等物质,或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如诗歌、戏曲、节庆等非物质。(课本有哪些代表性的遗存?)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完成下述表格。 旧石器时代 (170万年前-1万年前) 标志 使用打制石器 遗存代表 生活特征 新石器时代 (1万年前-BC2070年) 标志 使用磨制石器 遗存代表 生活特征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群居生活 渔猎采集 学会用火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定居生活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思考探究1:观察中国新石器遗存图,概括其特征。 ①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满天星斗,星罗棋布) ②主要集中在大河流域 ③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材料: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的彩陶风格影响所及,东至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达大半个中国。而具有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在北至山东、西抵洞庭湖东岸的广大地带。长江中游大溪文化风格的彩陶和刻纹白陶,出现在岭南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带。 ———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既各具特点,又相互区别,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一体”是指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 思考探究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对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有何作用?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各具自身特点的不同文化区在长期的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能逐渐形成文化认同,这对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打下重要基础。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中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是各家庭使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随葬品 坟墓 占全部坟墓比例 31-40件 1座 0.3% 21-30件 3座 0.8% 11-20件 47座 12.8% 1-10件 270座 73.8% 0件 45座 12.3% 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随葬品统计 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公共权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