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5322

探究与实践《 探索太空,筑梦航天》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35179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探究,地理,七年级,2024,教版,学年
  • cover
探究与实践 探索太空,筑梦航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探究与实践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在宇宙中”和“探索太空 筑梦航天”三大主题进行系统的整合。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切入,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进而过渡到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符合从基础认知到宏观环境认知的逻辑。“太空探索”部分则基于对地球宇宙环境的了解,介绍人类的太空探索实践,前后关联紧密,层层递进。教材提供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便于学生梳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丰富的图片、影视资料及数字技术呈现地球宇宙环境和太阳系位置,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强保护地球意识。借助相关图片、影视资料介绍探月、火星探测等进展,同时引导学生收集中国航天发展材料,在了解人类太空探索成就的同时,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对地球形状(如“地球是球体”)、太阳和月球等有过初步了解,知晓一些简单现象,像昼夜交替、月有阴晴圆缺等。但这些知识较为零散,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例如,他们可能知道地球是球体,却不清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历经了漫长且不断修正的过程。七年级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直观、形象的内容,如通过图片、视频看到的美丽星空、太阳系八大行星外观等,能够快速接受并产生兴趣。然而,像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位置与地球生命存在条件之间的复杂逻辑关系,这种需要深度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的内容,对他们来说颇具挑战,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三、课时目标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增强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及真实形状。 2.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存在生命的条件。 3. 中国太空探索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情境教学、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还有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思妙想,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在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中,一直不断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将这美好愿望付诸行动的第一人,就是我国明朝的万户。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故事。播放万户飞天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万户飞天的意义,利用 AI 技术制作万户的动画人物,以万户的视角开启本节课的探索学习。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万户飞上天空的那一刻,看到的地表并非如古人所说的天圆地方,那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呢?引入本模块的学习。 1.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运用上台交流展示的方式,根据“盖天说”“浑天说”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地球是球形的故事,展示月食时地球影子的图片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讲解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用地图演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让学生复述航行过程,理解其对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意义。 最后展示地球卫星图片,说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