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名称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综合应用与验算 课时 第3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节课应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掌握用乘法验算小数除法的方法;能在复杂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列出算式并准确计算;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运算能力和反思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学习目标 1. 观察现实世界:能从多步问题或复合情境中识别出需要使用小数除法的环节,并建立数量关系。 2. 思考现实世界:理解小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掌握用乘法对小数除法结果进行验算的方法,提升计算的准确性。 3. 表达现实世界:能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规范书写计算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验算的意义和步骤。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能够在各种情境中灵活应用;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结果,养成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 学习难点 在多步问题中合理拆分任务,正确列出中间算式;理解“商×除数=被除数”这一验算原理在小数运算中的适用性;处理带单位的实际问题时保持数值与单位的一致性。 评价任务 1. 能独立完成包含小数除法的两步应用题 2. 能正确使用乘法对小数除法结果进行验算 3. 能说出验算的作用和基本方法 4. 能在作业中主动写出验算过程 资源 与建议 1. 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三峡工程运行数据的真实案例,如船闸通行时间、水位调控频率等,增强数学的真实性。 2. 建议将验算作为常规操作纳入课堂练习流程,形成“计算+验算”的固定模式。 3. 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如估算验证、画图辅助),培养多样化思维。 4. 强调单位的重要性,在列式和答句中必须注明单位名称。 5. 可组织“错题门诊”活动,让学生扮演“小医生”诊断典型错误,提高批判性思维。 学 习 过 程 一、回顾旧知,构建系统 (1)、梳理知识脉络,形成认知结构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提纲、图表、口诀等)整理所学内容。五分钟后请代表分享。预设成果: 小组A:口诀法———小数除法很简单,小数点要对齐看;整数部分先来算,不够商1写个0;添0继续往下算,商完记得查一遍。” 小组B:流程图法———开始→列竖式→定小数点位置→从高位除起→哪位不够商1就写0→余数添0继续除→结束。 小组C:对比表法———将“无0”、“中间有0”、“末尾补0”三类题目并列比较,总结异同点。 教师肯定各种形式,并补充:“除了会算,我们还要会‘查’———也就是验算。”引出今天的重点:如何判断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提出核心问题,激发探究动机 出示一个易错算式:17.6 ÷ 8 = 2.2,但有学生误算成2.02或22。提问:如果没人指出,你自己怎么知道这个答案对不对?有没有办法自己检查?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那么小数除法能不能也这样验?比如2.2×8是不是等于17.6?带领全班一起计算:2.2×8=17.6,确实相等。因此得出结论:可以用“商×除数”来验算小数除法。强调这是基于“除法与乘法互为逆运算”的数学原理,不仅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小数。 二、合作探究,掌握验算 (1)、动手实践,体验验算价值 发放一组包含常见错误的练习题卡,每组一套: 题1:9.84 ÷ 3 = 328 (未点小数点) 题2:12.06 ÷ 6 = 2.1 (十分位漏写0) 题3:3.6 ÷ 8 = 4.5 (商错位) 题4:2.4 ÷ 5 = 0.048 (补0过多) 要求各组先不纠正,直接用“商×除数”进行验算。例如第一题:328×3=984≠9.84,明显不符;第二题:2.1×6=12.6≠12.06;第三题:4.5×8=36≠3.6;第四题:0.048×5=0.24≠2.4。通过验算发现结果都不等于原被除数,从而确认原计算有误。再让学生回头查找错误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