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宅兹中国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假如你是一名考古工作者,考古现场出土了一些石器 思考:两幅图片展示的出土石器有什么区别?分别属于哪个时代? 角色 扮演 图一 图二 任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完成下列表格(了解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比较新旧石器时代,感受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时代 距今时间 石器 制作技术 生活方式 代表性遗存、遗址 特征 分布范围 旧石器时代 约170万年年前 约70万-20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 约7000-5000年前 (早期、 母系氏族会) 约5000年前 (晚期、 父系氏族会)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任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完成下列表格(了解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时代 距今时间 石器 制作技术 生活方式 代表性遗存、遗址 特征 分布范围 旧石器时代 约170万年年前 打制 渔猎、采集;群居生活;用火 元谋人 云南 约70万-20万年前 北京人 北京 新石器时代 约7000-5000年前 (早期、 母系氏族社会) 磨制 (生产力水平提高)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粟 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长江下游 约5000年前 (晚期、 父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 黑陶 黄河 红山文化 精美玉器、祭坛和神庙 (理解) 辽河 良渚文化 长江 思考: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重要依据(史料价值)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思考1:从时空角度,分析中国旧 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的特 点?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源远流长,分布广范(多元、多源),较分散,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思考2:从时空角度,分析中国 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 重点突破1 根据材料和地图,从时空角度,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材料五:黄河中游仰韶 文化庙底沟期的彩陶风 格影响所及,东至辽西 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 达大半个中国。而具有 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 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 在北至山东、西抵洞庭 湖东岸的广大地带。长 江中游大溪文化风格的 彩陶和刻纹白陶,出现 在岭南直至珠江三角洲 地带。 ———张传玺等 《中华文明史》 源远流长,分布广泛(多元、多源头),出现聚合发展的特点,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方法点拨): 源远流长、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概念阐释:多元一体 多元 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域起源(东北、黄河、长江、珠江、新疆、青藏),多源并起;每个文化区域都是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如红山、良渚玉器发达但没有青铜器,中原青铜器多为动物纹饰,而三星堆青铜树、青铜人、金面俱独俱特色。) 一体 1.各文化区域相互辐射、吸收,交流,逐渐形成统一的特点(共同认知、文化认同)。(如逐渐都以龙为图腾,逐渐都学会种粟、水稻,制陶、玉、青铜器等。) 2.逐渐中原地区日益领先,成为核心向外辐射。(如以炎黄为主形成华夏族,以华夏 为主形成汉族。 炎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图一: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 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 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 品不多,差别也不大。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石器时代早期(母系氏族社会):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思考1:图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