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7903

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日期:2025-11-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6789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语文,九年级,统编,2025-2026,31张
  • cover
(课件网) 《咸阳城东楼》 《无题》 《行香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咸阳 咸阳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因位于九嵕(zōng)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因渭水穿南而过,又名渭城。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 导入 1. 语言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其沉郁顿挫的节奏,能够背诵并默写全诗。 2. 思维目标: 通过描绘诗中画面,赏析诗歌意象,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通过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的晚唐背景,深入理解诗人对历史兴衰、家国命运的忧虑(“愁”的内涵)。 3. 审美目标:品味诗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重点赏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千古妙处。 4. 文化目标:感悟古代知识分子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培养历史洞察力和人文素养。 学习目标 重点:分析诗歌意象,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登楼所见的景象和所抒的愁情。 难点:理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深层象征意义,把握诗歌将个人感受与历史兴衰之感相结合的高远立意。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写作背景 怀古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强调“蒹葭(jiān jiā)”、“汀(tīng)洲”),读通诗句。 2.理解大意:结合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歌的大致意思。 3.根据标题和诗意:思考这首诗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 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赏景析情,探究诗愁 1.抓诗眼,定基调: 全诗的感情基调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有何作用? 2.绘画面,析意象(首联、颔联): 问题一:诗人登上城楼,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什么?请你用语言描绘这幅“咸阳秋夕图”。 问题二: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问题三:“山雨欲来风满楼”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你认为还可以比喻义? 一语双关。①写出了暴雨将至,狂风乍起的自然景象,极具画面感和冲击力。②“山雨”象征着唐王朝的严重社会危机和政治动荡,抒发了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比喻义: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赏景析情,探究诗愁 问题一:诗人眼前的景物,让他联想到了什么? 问题二:作者写“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的用意是什么? 意象叠加,融情于景。既写出秦苑汉宫的荒凉萧条,也暗示唐王朝的衰亡,吊古伤今,抒发了历史兴亡、朝代更迭的感慨。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里指诗人自己 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王朝消逝,渭水依旧,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奈与超脱 情感脉络梳理:诗人的愁绪是如何层层递进的? 一愁:萧条苍茫的眼前之景 二愁:秦汉兴亡的历史之思 三愁:唐室衰微的家国之忧 总结:这首诗 ,通过写 ,抒发了 。 概括诗歌主旨 无 题 唐.李 商 隐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强调“鬓 bìn”)。 2.读出情感(注意:把握好节奏、重音、语气)。 3.读懂诗意:结合注释,同桌合作完成诗意梳理 初读感知 品读赏析 思考:两个“难”字有何不同含义?第二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探究一: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第一个“难”:困难,指相见的机会难得。 第二个“难”:难受,痛苦,指分别时的痛苦难忍。 “东风无力百花残”:情景交融,既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之景,又暗指离别如同凋谢的花朵,令人无力、伤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