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8932

3.2物质的导电性(第1课时)能力提升--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含解析)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25570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版,练习,同步,上册,八年级,科学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 物质的导电性(第1课时)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多选题】2023年4月,中国科学院研制出首例室温超快氢负离子导体。科学家采用机械化学合成方法使氢原子得到一个外来电子转变成氢负离子,并使之在-40℃~80℃温度区间呈现超快氢负离子传输的状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超快氢负离子导体是通过大量导电粒子传输来实现导电的 B.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可以通过改变内部结构实现转化 C.超快氢负离子导体的导电能力与所处温度有关 D.该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氢负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同 2.如图是控制电路通断的开关,其中用来制作①的材料可以是(  ) A.塑料 B.橡胶 C.金属 D.陶瓷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后,在金属丝A、B之间分别接入硬币、铅笔芯、橡皮、烧红的玻璃和塑料尺(  ) A.接入硬币和橡皮 B.接入塑料尺和铅笔芯 C.接入烧红的玻璃和铅笔芯 D.接入硬币和塑料尺 4.如图所示,两点间电阻最小的是( ) A.A,D间 B.A,B间 C.B,C间 D.C,D间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酒精灯对废灯泡芯加热一段时间后电流表指针开始偏转,且示数变大这个实验表明( ) A.高温时玻璃为导体,常温时玻璃为绝缘体,所以玻璃为半导体 B.绝缘体通电时间足够长就可以变为导体 C.玻璃随温度升高,它由绝缘体变成导体,且电阻越来越小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6.电工师傅在修理电器时,急需一只8 Ω的电阻,但手边只有阻值20 Ω、5 Ω、10 Ω和40 Ω的电阻各一只,下列做法能帮他解决问题的是 A.将20 Ω和5 Ω的电阻串联 B.将20 Ω和10 Ω的电阻串联 C.将5 Ω和40 Ω的电阻并联 D.10 Ω和40 Ω的电阻并联 7.在“设计制作一个调光灯”的实践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用A、B两个金属夹子将一根铅笔芯接入电路中,当夹子B左右移动时,小灯泡的亮度会发生变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可通过灯泡的亮暗反映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 B.实验过程中电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横截面积 C.将铅笔芯换成塑料吸管,灯泡也能亮起 D.当夹子B向左移动时,灯泡变暗 8.小明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影响金属丝电阻大小的因素”。他手边除了有电路中的器材外,还有一根足够长的金属丝,则(  ) A.只能探究电阻与金属丝长度的关系 B.只能探究电阻与金属丝横截面积的关系 C.电阻与金属丝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都能探究 D.电阻与金属丝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都不能探究 9.如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粗细均匀的铅笔芯温度逐渐升高,电流表示数逐渐增大。本实验影响该铅笔芯电阻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电压 C.长度 D.电流 10.一根铜导线的电阻为R,要使接入电路中的导线电阻变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将这根导线对折后连入电路中 B.将导线拉长后连入电路中 C.增大导线两端的电压或减小通过导线的电流强度 D.用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银导线代替铜导线 11.为了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某同学利用一只废旧的白炽灯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甲图中,闭合开关S后,点燃酒精灯加热白炽灯的灯丝,小灯泡L的亮度慢慢变暗了;而在乙图中,闭合开关S后,用酒精灯加热废灯泡灯芯的玻璃柱至红热,小灯泡L慢慢变亮了。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实验说明灯丝是导体,它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乙图实验说明玻璃是绝缘体,加热后变成了半导体 C.甲乙两图实验说明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改变 D.本实验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暗来判断物质的导电性,应用的科学方法是转换法 12.甲变阻器标有“,”,乙变阻器标有“,”,两变阻器的瓷简的粗细、长度一样,电阻线由同种合金材料制成,则( )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