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敬业与乐业:与梁启超对话职业精神 第二单元 九年级上册 目录 01 导入环节 02 知人论世·背景梳理 03 基础夯实·诵读感知 04 精读研析·合作探究 05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06 布置作业 CONTENTS 导入 01 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 无论何职,该以何种态度面对? 当下网络流行一种声音: “上班摸鱼,快乐摸鱼!” “躺平,才是人生的终极奥义。” 自古以来面对职业工作的另一种声音: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知人论世·背景梳理 02 梁启超速写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作为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启蒙与革新,其思想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他倡导“新民”学说,行文流畅奔放、情感充沛,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新文体”,代表作《少年中国说》至今仍激励无数人。 梁公人生高光 1895年公车上书 1898年戊戌变法 1925年任清华国学院导师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1922年面向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一次演讲,充分体现其作为教育家的情怀与远见。他借助传统经典,结合现实问题,以亲切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了“敬业”与“乐业”不仅是职业态度,更是人生价值的核心。这篇文章既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他引导青年树立正确职业观与人生观的良苦用心。 写作背景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观点、表明立场的文体。 文体知识 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点是文章的灵魂,即“要证明什么”,如《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文体知识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即“用什么来证明”,文中既有孔子、百丈禅师的事例(事实论据),也有朱子、庄子的名言(道理论据)。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即“怎样来证明”,梁启超先生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逻辑严密,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目标一 梳理层次,把握作者观点思路,理解文章结构与核心论点。 目标二 学习举例、道理、对比等论证方法并体会作用,提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目标三 领悟敬业乐业精神,树立正确职业观,将文本精神内化为个人价值观。 学习目标锁定 基础夯实·诵读感知 03 字词过关(一)读准字音 旁骛( ) 解剖( ) 亵渎( ) 强聒( )骈进( ) 佝偻( ) 教诲( ) 禅师( ) 容赦( ) 承蜩( ) wù pōu xiè dú qiǎng guō pián gōu lóu huì chán shè tiáo 字词过关(二)理解词义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理至易明: 强聒不舍: 言行相顾: 心无旁骛: 言不及义: 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道理极容易明白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语言和行为一致 心中没有正业以外的任何追求 说话内容空洞无聊或偏离关键问题,不涉及正经道理 聆听范读/自由朗读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文章围绕‘敬业乐业’谈了哪几个问题? 首先,论述“有业”是前提。(2-5段) 其次,阐释“敬业”的内涵与重要性。(6-7段) 最后,论证“乐业”的境界与价值。(8段)(第9段 总结勉励) 中心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第1段) 精读研析·合作探究 04 作者如何论证‘有业’之必要? 研读1:有业之必要 作者梁启超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层层递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