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上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感情基调,学习朗读技巧。(对应评价任务1)。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学习解读意象分析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对应评价任务2、3)。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对应评价任务4)。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评价任务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并尝试划分诗歌节奏、标出重读字词。根据语言情感色彩及标点符号读出情感。 2.说说诗歌有几节,试着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3.鸟儿歌唱的事物有哪些 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4.找出能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5.从不同角度思考:《我爱这土地》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赞美山水者有之;赞美花草者有之,但赞美土地的诗词却鲜有所闻。土地,是万物生灵的根基。在它的身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中华儿女无限的眷恋情思。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大地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让我们走进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去看看他是用怎样的方式来抒发对大地母亲最真挚的情感。 二、朗读明基调 朗读指导: 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任务1:朗读欣赏 任务2:读出感情 (平缓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深沉地)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悲愤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憧憬地)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平静地、执著地)———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深沉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整体感知 说说诗歌有几节,试着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以鸟对土地歌唱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甘愿为之献身的精神。 第二节:以设问的方式,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抒发了那个时代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 四、研读析意象,解读土地深情(对标学习目标2) 1. 核心问题:诗中这只“鸟”用它“嘶哑的喉咙”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 自主探究·完成意象分析表: 意象 诗句 修饰词/特点 象征意义 土地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被暴风雨打击 正遭受日寇侵略的、多灾多难的祖国 河流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永远汹涌着悲愤 中国人民心中无限的悲愤和抗争力量 风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无止息、激怒 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愤怒的呐喊与不屈的反抗 黎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来自林间、无比温柔 人民为之奋斗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希望) 鸟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嘶哑、歌唱、腐烂 诗人自身及一切爱国志士,愿为祖国献身 1. 教师点拨: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苦难中抗争、黑暗中期盼黎明的祖国画卷。诗人将对祖国的爱,物化在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中,使得情感更加深沉、厚重。 五、探究主旨,体会挚爱深情 1. 聚焦主旨句:齐声朗读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 讨论探究: 提问:诗人的“泪水”为何而流?(为祖国的苦难而悲,为人民的抗争而愤,为未来的黎明而盼。)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是刻骨铭心的、融入生命的、甚至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爱。) 3. 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