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八上统编版教材 钟声 字音字形 宝鼎( )国殇( )初衷( )惨绝人寰( ) 杀戮( )篡改( )抵赖( )振聋发聩( ) 妄图( )辱没( )呓语( )颠倒黑白( ) 遁形( )铭记( )彰显( )沧海桑田( ) 缅怀( )矢志( )磅礴( )一以贯之( ) cuàn kuì huán shānɡ lù dǐng wàng lài zhōng yì míng rǔ shǐ diān dùn miǎn zhāng páng cāng guàn 字词积累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的过失或罪行。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丑态百出: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贯,贯穿。 了解“钟声” “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自2008年11月此笔名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走进历史 了解背景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随后进行了长达六星期之久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2014年2月27日 2017年12月13日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定义 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特点 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常识 分类 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 内容 发表意见信息。 表达方式 以议论为主。 主要作用 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解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 交代了写作目的。 标题简明、有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为死者举行的祭奠。 国行公祭:国家举行的祭奠仪式。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首尾,根据文体特点,完成下列任务:(1)说说文中写的是什么新闻事件?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分别概括首尾主要内容。 事件 观点 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第1段:交代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点出核心观点。 第6段:强调当代中国的强大国力与捍卫和平志愿,强化核心观点。 研读首尾 怎么理解“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开头引用此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显示出庄重的气氛,增加表现力。 结构上: 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 国家举行祭奠仪式,通过立法来确立相关制度和章程。铸造这尊宝鼎,祭奠那些死难的英灵。 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视野从南京扩大到中国,强调当代中国的强大国力和和平志愿,暗示屈辱历史已不可能重演的深意,强化中国将力促世界和平的立场,深化主题,与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请分别概括2—5段的主要内容。 第2段:列举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 证明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第3段:列举日本右翼一系列“顽固”做法,揭露并批判日本右翼 “否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