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1251

九上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207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九上,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 cover
九上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理解词作内容,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词。 2. 思维目标:通过对比分析,把握两首词在意象选择、情感表达、人生哲理上的异同,提升归纳与思辨能力。 3. 审美目标:品味“明月”与“风雨”的意象之美,感受苏轼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旷达超脱的审美风格。 4. 文化目标:深刻理解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在逆境中保持从容、在遗憾中寻求超脱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词的核心意象与关键语句,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明月”与“风雨”的象征意义,以及二者在精神内核上的一致性。 评价任务 (一)朗读理解 1. 有感情朗读《水调歌头》,标注重音节奏。 2. 解释"琼楼玉宇""萧瑟"等关键词含义。 (二)意象赏析 3. 分析"明月""风雨"意象的象征意义。 4. 赏析"弄""任"等字的表达效果。 (三)对比分析 5. 从创作背景、核心意象、人生态度等维度对比两词异同。 6. 说明两词表现旷达情怀的不同方式。 (四)感悟运用 7. 结合词句,谈苏轼人生态度对青少年的启示。 8. 选择最有感触的词句写一段读后感。 评价标准: 1.能准确理解词意(10分);2.能深入分析意象手法(10分); 2.能准确对比异同(10分);4.能联系实际谈感悟(10分)。 5.总分40分,32分优秀,24分合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学生任务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走近东坡 教师活动:以“人生困境与心灵选择”为话题,引出苏轼。 语言设计:“同学们,人生并非总是晴空万里。当遭遇‘风雨’、面对‘圆缺’,我们该如何自处?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从一轮明月和一场雨中,寻找大文豪苏轼给出的答案。” 学生活动:聆听,进入学习情境。 (二) 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1. 朗读指导: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如“何事长向别时圆”的诘问)。 2. 疏通词意: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疏通词的大意。教师点拨关键词句。 《水调歌头》:“琼楼玉宇”、“不胜寒”、“何似”、“绮户”、“婵娟”。 3. 内容概括: 《水调歌头》:上阕问天,下阕怀人,由矛盾苦闷到达观豁达。 (三)精读品析,聚焦《水调歌头》 链接材料: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39岁,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此时,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请外放,已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聚。中秋之夜,词人面对一轮明月,豪兴畅饮。政治上的失意、对朝廷的复杂心情,与对胞弟的深切思念交织在一起。他借问天问月,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1. 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开篇即问,表达词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2. 赏析“又恐琼楼玉宇” “恐”字把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深刻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 重点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画面描述:月光移动,转过了朱红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耀着无眠的诗人 炼字赏析:“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4. 重点赏析“起舞弄清影” “弄”字是欣赏的意思,表现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清影”意为月光之下自己清冷的影子,营造了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之情 5. 赏析“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修辞角度:拟人、反问。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看似无理地埋怨月亮故意捉弄人,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语气角度:反诘、埋怨,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抒发了词人思亲之切 6. 哲理句赏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