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1节 热量 比热容 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热量 比热容》是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第十三章 内能》第1节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即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用来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从分析物理事实到抽象出这个概念,再提升到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做好实验和做好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很重要。 本节课主要内容由“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抽象出比热容的概念,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说明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利用比热容的表达式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式,简单直接应用公式,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 2.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看,学生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的学习中,已经对宏观热现象进行了学习,本节则是在此基础上学习热量和比热容。通过用比热容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了解热量的概念、符号及单位。 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单位,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通过查比热容表,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形成初步的物质观念,会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科学思维 1.基于证据进行科学论证,并采用比值定义法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2.通过运用比热容知识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说明,能基于证据进行科学论证,发展科学思维。 3.通过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及其与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式,提升分析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的实验,经历提出问题、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交流“水的比热容较大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 2.在观察、设计实验和猜想过程中,培养大胆质疑、实事求是、尊重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通过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通过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培养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热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展示图片,使用水壶烧水。 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们经常说物体吸热或放热。例如在烧水的时候,水会吸热。 加热水的过程就是热传递的过程。 观察图片。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进入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习做铺垫。 新知探究 一、热量 1.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热的多少叫作热量。 2.符号:Q 3.单位:焦耳(J)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把它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 可见,水吸收的热量和它的质量有关,也和它升高的温度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它吸收的热量就越多。 如果是不同的物质,例如水和食用油,它们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也相同,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取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给它们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 若要完成这个实验,需要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如何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 问题2:如何知道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相同? 问题3: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能直接测量吗?如果不能直接测量,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准确地表示出水和食用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