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3节 内能 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内能》是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第十三章 内能》第3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与机械能相比,内能不直观、更抽象,学生难以直接接受和理解。通过与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作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内容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个部分构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实例的分析,指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通过炙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都有内能,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再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以及演示实验,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已经知道了能量、功和热的基本概念,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从认知特点层面来看,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实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理解迅速,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则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例说明。从思维方法层面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通过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内能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实验和实例的观察与分析,借助直观的演示和实验,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化对内能性质和规律的理解。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结合实例分析,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且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 科学思维 1.经历内能概念建立的过程,体会类比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观察现象和分析实验过程,能对相关问题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通过对生活经验中内能现象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2.基于观察和实验,如演示压缩空气做功、气体膨胀做功等,分析做功可以改变气体的内能 ,提升观察能力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认识内能的本质,体会物理学对人类认识深化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3.通过从能量角度关注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内能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 教学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创设情境:装着热水的暖水瓶,有时瓶塞会跳起来。 2.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 (1)跳起来的瓶塞具有什么能? (2)瓶塞的机械能从何而来? (3)壶内水蒸气是否具有能量? 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交流讨论。 根据视频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 新知探究 一、内能概念的建立 1.展示教科书本节图“动能”,同时播放模拟水分子运动的动态图,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动能的概念。 (1)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 (2)总结: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这种动能叫作分子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的速度越大,即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也就越大。 2.展示教科书本节图“势能”,再引导学生能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势能。 (1)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2)总结: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