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3974

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同步练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5426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四,编版,上册,八年级,2024,语文部
    阅读综合实践 一、“形象”塑造有妙招 知识助解 分类 定义 举例 塑造方法 人物 形象 艺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的整体面貌,涵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外貌特征以及他们在各种情境下的表现。 《背影》中父亲与“我”的形象 自然 物象 对自然景物的具体描绘,如山川、草木、季节变化等,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形象 定向训练 1.下列关于形象或物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背影》中通过写父亲找了个熟识的茶房送“我”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父亲比较细心的性格特点。 B.《背影》中“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用反语写出了“我”对自己自作聪明的自责和愧疚。 C.《白杨礼赞》一文在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意在将楠木和白杨树作比较,反衬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 D.《昆明的雨》中运用侧面描写刻画出了苗族女孩子娇美、秀气、温柔的情态,衬托了昆明雨季的柔美。 2.《白杨礼赞》一文在描写景物上方法多样,富有特色,请你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答: (示例):移步换景,变换视角。用移动视角写景物变化,如“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把高原上的荒地和麦田比作大毯子,后面又写“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视角独特。 景物描写,层次丰富,富有变化。先总写树的特征,再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展现树的形象美,最后总结赞美白杨树的气质和品格。 捕捉景物特点,绘其神韵。如紧紧抓住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展开描写。写其“力争上游”“笔直”等。 动静相生,相得益彰。如“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是动景,“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是静景。动静交错,层次丰富,景物更加鲜活。 修辞使用使景物描写更形象生动。如“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善用比喻,生动形象。(任选其二即可) 二、“比较”阅读显特征 知识助解 定向训练 1.《白杨礼赞》和《井冈翠竹》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内容也各有特点,但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两篇文章共通的写法。(3分) 答: 示例一:两篇文章均使用了象征手法。《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以及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展现出的朴质、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井冈翠竹》中翠竹象征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示例二:两篇文章均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之前,先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单调景象,形成了一种抑扬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井冈翠竹》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环境,先抑后扬,展现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示例三:两篇文章均使用了对比手法。《白杨礼赞》通过白杨树与楠木的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平凡而伟大,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井冈翠竹》通过对比竹子的坚韧与周围环境的恶劣,突出了竹子的顽强不屈。 示例四:两篇文章均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白杨礼赞》通过赞美白杨树,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井冈翠竹》通过描绘翠竹,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都阐说哲理,但是在表现哲理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差异。(4分) 答: 在结构方面,《永久的生命》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描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然后转向赞美生命的永久和充满希望的一面;《我为什么而活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章首先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然后通过分述详细解释了这些动力如何驱动作者的生活,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句子结束,强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