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梳理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通过东汉形势图,了解东汉的疆域。(时空观念) (2)了解光武中兴的内容,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的史实,运用史料说明这两大问题与东汉衰亡的关系。了解黄巾起义。(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此画像砖上的宅院由长廊围绕,院中又用长廊分隔成左右两部分。大门在左下方,门内有两鸡相斗。一进为过厅,内院有双鹤对舞。二进为堂屋,系面阔三间的单檐悬山式建筑,堂上主客对酌。堂右有门通右后院,院内建一座高大的望楼,楼下系一猛犬,有仆役执帚清扫。右前一小跨院有井,设案、灶、厨具等。 宅院中的望楼是东汉时期官绅富豪宅院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表现。 东汉宅院画像砖 汉代官绅豪富住宅的缩影 东汉的建立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阅读课文,说一说西汉后期的社会状况是怎样?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 公元9年,发生了什么? 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9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 王莽改制 农民起义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王莽改制,每一条令下达后,必有苛刻的惩罚办法相随。而其条令多不便于民,犯令者多,于是全国上下,自公卿至百姓,陷于囹圄(监牢)者不可胜数。 ———李光霁《论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和失败原因》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后被农民起义推翻。 王莽改制失败 加剧了社会动荡 农民起义爆发 ? 东汉建立: 刘秀(光武帝) 1.时间:公元25年 2.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3.都城:洛阳 4.统一:用了10多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人物扫描: 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因推恩令的原则,到了他这一代家族中落,父亲只是一名小县令。父亲去世后,刘秀和兄妹成了孤儿,依靠叔父抚养,成了普通平民,曾进入太学求学。 新莽末年,刘秀在家乡起兵,联合绿林军反对王莽政权。 1、目的: ①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 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民族关系上;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面 3.结果: 2、光武帝采取的措施: 光武中兴的含义:一是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二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天下出现兴盛局面。 经济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 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生产效率提高。 王景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东汉彩绘击鼓说唱俑 ▲东汉水排 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 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 皇帝早逝 幼主登基 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 诛杀外戚 宦官得宠 母后临朝 把持朝政 外戚:皇帝的母族和妻族 依靠宦官 宦官:侍奉帝王及家属的太监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①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思考:材料说明什么问题?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影响: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②豪强势力膨胀 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