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0108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295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大气,组成,垂直,分层,教案,人教
  • cover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的纬度差异(如对流层高度低纬高、高纬低),认识不同区域大气分层特征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建立大气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观念。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如干洁空气成分图、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图),归纳大气成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各分层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培养多角度分析大气系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绘制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准确标注各层高度、气温变化、核心特征及人类活动(如航空飞行、无线电通信),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信息表达能力;通过分析高原训练基地案例,学会运用大气知识解释实际地理现象。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案例,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大气环境、推动全球环境合作的责任意识,理解人地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低层大气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需明确干洁空气中氮(构成生命体)、氧(维持生命活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的核心功能,以及水汽和杂质在成云致雨中的作用。 大气垂直分层特点及各层的主要性质。掌握对流层(气温随高度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平流运动为主、臭氧集中)、高层大气(电离层、流星现象)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如对流层影响日常天气、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 (二)教学难点 臭氧层的作用及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原因。学生难以理解 “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增温” 的逻辑链,以及平流层 “上热下冷” 的温度结构与运动特征的关联,需结合图文与案例突破。 大气成分变化对自然环境的连锁影响。如二氧化碳增多不仅导致全球变暖,还会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海洋酸化等,需引导学生建立 “成分变化→环境效应→人类影响” 的逻辑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组成、垂直分层的核心知识,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确保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如干洁空气、电离层)与规律(如对流层气温变化规律)。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图片(如干洁空气成分占比图、贝母云景观图、臭氧空洞卫星图)、动画(如大气分层气温变化动态图),结合实物模型(如大气分层立体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气的组成与空间结构。 小组讨论法:围绕 “高原训练与大气含氧量的关系”“臭氧层破坏的危害与保护措施” 等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观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奥地利 “坠落人” 鲍姆加特纳高空跳伞(平流层环境特征)、南极臭氧空洞(全球环境合作)、黄果树瀑布天气现象(对流层作用)为案例,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标注各层关键信息,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对大气分层特征的记忆与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鲍姆加特纳 39km 高空跳伞的图片与资料,提问学生:“同学们,鲍姆加特纳从 39km 高空跳下时,为什么要穿特制的宇航服?39km 高空的大气与我们生活的近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猜想高空大气的温度、氧气含量、运动状态等特征,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大气的组成(15 分钟) 低层大气的组成与作用 干洁空气:结合课件中 “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 千米以下)” 图表,讲解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占比(氮 78%、氧 21%、氩 0.93%、二氧化碳 0.038% 等)。 氮:强调其是构成生命体(如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生物生长的重要原料。 氧:说明其是维持生命活动(如呼吸作用)的必需物质,支持燃烧与生物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