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0110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311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大气,必修,2019,人教,课时,教案
  • cover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能量传递关系,以及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的形成逻辑,培养从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角度分析大气现象的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结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达古冰川消融等区域案例,利用大气受热和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不同区域(沿海、高原)的大气运动差异,建立 “区域环境→大气过程→地理现象” 的关联认知。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提升地理图表绘制能力;结合生活案例(如温室大棚保温、夜晚草垫覆盖穹顶),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实际现象,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人地协调观:分析人类活动(如 “盖被子” 保护冰川、建设生态小康家园)对大气受热和热力环流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相互作用,树立科学干预、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意识,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传递顺序与能量形式,理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的核心结论。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掌握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的逻辑链,能通过示意图还原热力环流的完整过程。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结合海陆间热力环流,解释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福建 “早西晚东”、台湾 “早东午西”)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 冷热不均与空气垂直运动的关联:学生难以理解 “温度差异为何会导致空气上升或下沉”,需通过 “热胀冷缩” 的物理原理结合大气密度变化推导。 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的判断:易混淆 “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高空相反),需通过 “垂直运动导致的空气聚集 / 稀疏” 分析气压变化。 大气逆辐射与保温作用的逻辑:难以区分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与 “大气逆辐射” 的不同作用,需通过对比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案例突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能量传递环节、热力环流的形成步骤,梳理核心概念(如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热力环流),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直观演示法:展示课件中的示意图(如大气受热过程流程图、地球与月球辐射对比图、热力环流动态图)、实物模型(如热力环流实验装置),结合动画(如空气垂直运动与气压变化动画),将抽象的能量传递和大气运动过程具象化。 小组讨论法:围绕 “地球比月球多哪些辐射途径”“达古冰川‘盖被子’如何减缓消融”“台湾海峡两岸风向差异的原因” 等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观点,深化对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案例分析法:以生态小康家园(夜晚草垫覆盖温室穹顶)、达古冰川 “盖被子”、台湾海峡风向差异为案例,分析大气受热原理和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热力环流示意图,通过动手标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气流”,强化对核心过程的记忆与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台海使槎录》的记载:“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 四时皆然”,提问学生:“福建(内地)和台湾(台地)隔台湾海峡相望,为什么两岸的风向日变化完全相反?这种风的形成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如海边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激发探索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大气的受热过程(12 分钟) 能量来源与辐射类型: 提问:“大气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